電懋對我的特殊意義                                                   2016 4                     星島日報

 
 
 
香港電影資料館今年首季的重頭節目,是為慶祝新加坡國泰機構八十周年舉辦的一連串活動;為甚麼香港會特別為一家新加坡機構作周年紀念慶祝呢?
 
 
原來遠在一九五六年它曾在香港成立了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跟住的十多年拍攝過一連串不乏題材創新、水準出眾,至今仍為全球華人社區老一輩影迷津津樂道的國、粵語電影,今次就選映了其中至經典的二十多部作品,更附以展覽、演講、座談會等,是重新認識可能早已被現時觀眾遺忘了,或從沒機會接觸到的一些曾經光芒閃爍的佳作,以及多少捕捉到幾十年前香港電影工業的風貌。 
 
緣份至今未盡
當然電懋對我是有着很特殊的意義,我童年時曾當過國語片童星,而拍的電影大部分都是電懋的出品,故此我對它特別有感情。以前我曾寫過好幾篇文章講及我在電懋拍電影的經驗,也不再重複了,但我與它的緣份似乎至今仍未盡,約十年前經一資深影迷拉线,我聯絡到星、馬那邊一位專門售賣懷舊物品的印籍商人,他手頭上有整套(一百多期)當年電懋出版的官方宣傳月刊《國際電影》畫報,每期均報道它們新開拍的電影和它們旗下合約演員的台前幕後動態,圖文並茂,可以說是這家電影公司最完整的文字圖片記錄,亦間接保留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我當時毫不猶豫就整套買下來,可是之後除了偶爾在家中翻看,獨自懷舊一番,也想不到還可以拿來做甚麼。
 
 
○○九年,一向近乎電腦白癡的我經友人鼓勵,竟「的起心肝」找到一個  IT 朋友助我建立個人網站把我寫過的文章逐一上載,希望能有個完整的記錄,想不到出來的效果不錯,點擊率也遠比我期望的高,接住我又蠢蠢欲動,先後把我先父生前秘密寫下的回憶錄《沒有虛度的一生》、依達兩本屬「失傳」了的小說《蒙妮妲日記》和《別哭湯美》逐一轉化成電腦文字在網絡世界趁熱鬧,跟著很自然就來到這一天:怎不想辦法把放在書櫃的《國際電影》畫報也在網上公開,讓它能接觸到在某角落一些一直都懷念它的影迷!
 
 
開始動工之後才發覺原來真是一項相當費時的項目,每期每頁經掃描後再電郵到我那個  IT 朋友處,由他再上傳上《國際電影》網站,不經不覺已發布了七十多期。
 
雖然費時麻煩,但也不是沒有得着,以前看《國際電影》是選擇性看那些自己偏愛的電影、明星報道,但現在逐頁掃描還要檢查效果,等於逼我看全部內容,多少令我對當年這家曾叱吒一時的電影王國,以至當年整個國語影圈,有較深入、全面的認識及瞭解。
 
電影公司如何自救
以前當我想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語片明星就是電懋、邵氏當紅的那些,像電懋全盛期的黃金組合:林黛、尤敏、葛蘭、林翠、葉楓、李湄、丁皓、白露明、陳厚、張揚、雷震、喬宏 …… 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及賣點,而他們全部皆是電懋的合約演員,只能為電懋一家拍片,「外借」要經過公司的允許,但當我翻看早期的《國際電影》,可能當時的「班底」尚未完整,畫報有多出的篇幅報道了好多非合約演員的活動和其他電影公司(友台?)的出品,然後我才發覺一九五年代香港的國語影壇比以前印象中認識的廣,很多明星的名字連聽都未聽過,他們當中不少曾經有為當時其他的小型公司拍片,也有「自資拍片」,然而在時代洪流衝擊下,他們絕大部分都早已被遺忘,淘汰了。
 
 
現時經常聽到人說當今香港電影業市道艱難,國內電影發展蓬勃,「港式」電影已失去競爭力,其實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影壇不是更困難重重?當時解放後南來的內地電影人,在一個人地生疏的陌生環境紮根捲土重來談何容易?加上內地收緊意識型控制,連「左派」公司拍的電影都很難上,香港的國語片一下子失去了整個中國市場,電影公司是如何自救?
 
除了靠本地那批解放前後湧來的「外省人」為基礎觀眾,就必需倚賴其他較小的市場(像東南亞的華人社區),然後還有台灣,但要影片在台灣上也不簡單,國民黨退守到台灣後,政治審查十分嚴厲,一部香港電影,除了內容「政治正確」,台前幕後主要班底也通通要表態效忠國民黨,核實沒有「共匪」滲透,才有機會批准上映,怪不得在畫報看到每年《雙十節》,香港的電影工作者(當然除了「左派」)都傾巢而出,高調出席「自由影人」舉辦的國慶酒會
 
國際電影1957年11月25期的報導
 
連最當紅的林黛,就因為當時仍是她男友的龍繩勳返回北京定居,也要在《國際電影》親筆撰文交代,並與自己男友劃清界线。當時的影人,生活在左右兩派的夾縫中,加上發行地區萎縮,要吃一口飯,也有其辛酸,不足為外人道一面,但亦都捱過來,更成就了後來香港電影工業的輝煌時代。
 
 
從衰落到消失
當年南洋大亨在香港成立電影王國,簽下一批前文提過的影星專門為他的公司拍片,他們合同有規定每年至少拍多少部片,每片的酬勞若干,相比其他那些沒長約的「自由身」演員,他們原來真的十分幸運,起碼除了受到公司力捧,有《國際電影》一期復一期替他們宣傳,把他們塑造成一顆顆閃亮明星,最重要是他們還有穩定的收入,在那個經濟環境條件較差的年代,夫復何求。
 
               夏厚蘭就是一位沒有和電懋簽長約的自由身演員,而知名度亦因此較低
 
而電懋後來衰落,最終從香港的地圖消失,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