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清新 2015 年 4 月 號 外
「清新」一詞的前面從什麼時侯開始忽然多加了個「小」字?我猜想是國內文藝青年首創的吧?那麼一般的清新和小清新又有什麼分別?從字面看來不似有很大分別,可能多個「小」字會令人感到那種清新更纖細、更幼嫩、輕盈和精緻,也更加需要珍惜、保護和灌溉吧。
在音樂領域,民歌一向都是靠清新氣息存活下來,現時統稱為 INDIE 的非主流音樂,當中不少流派(民歌其實是其中一支)也是以清新來凝聚知音人,而清新很多時是與青春分不開,總令人聯想起活在溫室中未經無情現實污染的中學女生,她們對生命的憧憬可能不怎切實際和流於天真,然而有憧憬也總是叫人羨慕,但對飽經滄桑的成年人來說清新只不過是記憶一部份,欣賞沒問題但已不容易再投入,如果這些「過來人」仍樂此不疲擁抱清新,就難免會被人看成是幼稚了。
電影方面,找清新,在參加 SUNDANCE 影展的眾多低成本小品裏發掘肯定有所獲,特別是以音樂為題材的通常都能順利踏入清新門檻,相信大家都記得〈ONCE〉,不過去年在這影展脫穎而出,結果還嬴了奧斯卡(包括最佳男配角)的〈WHIPLASH〉就不可能稱之為清新或小清了;它的爆炸力,逼力,強烈的節奏,已遠遠超出了清新的負荷,無疑音樂是片中重要元素,但爵士樂與清新又似乎是兩條永不交滙的路線,閱世才是爵士樂的精髓,一旦清新,爵士樂就已不再是爵士樂了。
不過去年 SUNDANCE 影展的參展作品中,有兩我看過都與音樂有關連,當中〈GOD HELP THE GIRL〉是英國片,講一個年青女孩從精神病療養院出來,在 GLASGOW 踫上一個帶宅男氣質,性格內向的「唱作」男生,發展了一段特殊的情誼,後來和另一個年紀相若的女孩組成樂隊,導演 STUART MURDOCH 本身是一個 INDIE POP 音樂人,片中順理成章演唱了多首他的歌曲,不少歌舞場面都是向以前的經典音樂電影致敬,最明顯當女主角戴上 Derby 帽和其他兩個成員載歌載舞,自不然令人想起高達〈BANDE A PART〉那場傳世的 MADISON 舞場面。
很多時觀眾是否喜歡/接受一部歌唱電影主要是看他是否喜歡片中插曲的風格,像這部〈GOD HELP THE GIRL〉中多首輕盈,嬌柔,略帶懷舊色彩的小品,我未必會特意找來聽,但不抗拒,就這樣寫意地把 DVD 看完,「小清新」應該就是這部電影了,雖然看不看對我來說其實也無大分別,如此小女生的電影而我居然沒有中途放棄已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清新」很大程度是年青人的專利,所以我也不敢「抽水」,提醒自己要保持一段距離,雖然有時遇上與自己頻率相近的清新,我依然會情不自禁,像另一部 SUNDANCE 參展的音樂片〈SONG ONE〉,我就相當喜愛。情節其實很簡單,講一個在紐約市街頭賣唱的年輕樂手遇到交通意外,躺在醫院昏迷不醒,母親把他在北非摩洛哥做研究的博士生姊姊(ANNE HATHAWAY 演)找回來一起照顧他,她嘗試從弟弟的記事簿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親自訪尋他記下他經常去的每一間 MUSIC CLUB,等同是帶觀眾瀏覽現時紐約的 INDIE 音樂風貌,她甚至找到弟弟最欽愛的 SINGER SONGWRITER(JOHNNY FLYNN 演),而這位歌手竟然肯去醫院探望他,並為他唱歌,希望用他心愛的音樂喚醒大腦細胞,與此同時女主角和這位歌手亦發生了感情。
Song One 劇照
我喜歡這部電影除了是有機會聽到很多當下不同品種和風格的 INDIE 歌曲,女主角 ANNE HATHAWAY 脫胎換骨的表現也是全片的亮點,我十分十分欣賞她發散的那股充滿靈氣,灑脫、樸素以及 …… 是!「清新」的氣質,很久都沒有在電影,或任何地方見到這樣的女生了,她的氣質完全不是「扮有型」、「玩性格」那種,感覺不到有任何人工堆砌,就像是發自內心般自然,如果真的是 ANNE HATHAWAY「演」出來,我亦無法不寫個服字了。
當然喜歡一部電影其實是有各種主觀因素,像男主角 JOHNNY FLYNN 他本身是一名職業歌手,他很 LAID BACK,帶點 RETRO 和波希米亞的氣息已是稀有品種,令我想起年輕時的 JAMES TAYLOR 受到那麼多文藝少女的熱愛,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意外驚喜是見到近年少有拍片,但一直是我心愛的演員 MARY STEENBURGEN 演片中這對姊弟的母親,像兩個如此非主流的子女確是要有一個很特別的母親襯托,難得導演 KATE BARKER-FROYLAND 想到找別來無恙的 MARY STEENBURGEN 去演這角色。
從左起:Mary Steenburgen, Johnny Flynn 和 Anne Hathaway
〈SONG ONE〉片長不過七十多分鐘,所以在清新前加個「小」字來形容它,起碼也符合它的長度,我很慶幸無意中選看了這部小品,原來即使活到這把年紀,生命仍是隱藏著不少驚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