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儀: 傳媒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2013 4               
 
 
 
人稱「大姐」的前廣播處長張敏儀認為現今傳媒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特首控告傳媒、政府修例限制查閱公司董事資料、又言而無信地對待數碼廣播及電視牌照的申請者、又找 AO 統領港臺 ……。她更透露,當年港臺衹欠一步,即可通過成為獨立機構,可惜往事衹能回味。
 
 
                                   前廣播處長張敏儀(中)接受李麗娟(左一)及區家麟(右一)訪問時攝          (香港電台提供照片)
 
 
: 區家麟       : 李麗娟       : 張敏儀
 
: 近幾年,高官經常唱《獅子山下》,希望大家「同舟共濟」。
 
:問題就在這裏,以前大家還有同舟共濟的感覺,現在卻完全沒有了。好像以前港英政府具有成熟的「三級議會」和諮詢制度,「三級議會」包括區議會、兩個市政局和立法局,當時有清晰的諮詢程序,政府也有回應,在諮詢程序中包容很多人,所以大家不覺得跟高高在上的決策者有很大距離。
 
可惜 1997 年後,政府首先取消中級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然後區議會便「歸邊」了;我不得不用這個字詞,而傳媒也一樣「歸邊」了。整個運作方式和諮詢功能大減,又缺乏中級那一層。
 
立法會亦因政治關係,經常要談論直選和每次競選議席的問題,所以政府的諮詢功能也改變了。同時官員也很辛苦,應付政黨的質詢已經疲於奔命,所以官員不一定做得不好,很多也用心做事,可惜整個氣氛變成這樣,還叫小市民「同舟共濟」?整個基礎失去了,還有 social mobility(社會向上流動性)也沒有了。
 
: 很多人說現今傳媒很偏頗和煽情,妳覺得它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現在,傳媒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最能看到的是特首控告傳媒。雖然不少人以各種方式去解釋,但任何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特首是沒有個人身份的,不能以個人身份控告傳媒;而且特首明知那個傳媒的評論員衹是以另一本雜誌的另一個人所說的話,來作出客觀分析,特首不去控告原來的資料來源,反而控告客觀分析的人,情理上也錯得厲害。
 
第二,普通人未必注意到,但財經界卻會知道,就是 David Webb 所說的問題: 政府修例限制查閱公司董事資料(編按: 完成訪問後不久,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已於 3 28 日公布擱置《公司條例》中的「公司註冊處長有權限制公眾查閱公司董事資料」的附屬法例,任何人可一如以往查閱公司董事的住宅地址和身份證號碼)。當中,David Webb 提出很多例子,如香港有 1000 位陳大文,如果限制人們知道他的身份證號碼,便不知他曾經做過什麼、有何利益關係?所以資訊一定要公開,甚至比言論自由的道理更簡單,因為對於香港這個經濟城市而言,經濟自由是最重要的一環。然而,今時今日的香港竟然有這種事情發生,妳說傳媒以後怎樣做事?單單是傳媒作出少許偵查式報道也不能查閱資料。
 
還有數碼廣播,這是香港政府決定,當時由劉吳惠蘭宣布,香港正準備推行數碼廣播,於是鄭經翰第一時間申請,經過重重波折成立 DBC 電臺,卻在短時間內,因種種理由而變得「斬手斬腳」,即使現今依然存在,卻已不是當初的那個了。
 
相比之下,電視臺更慘,我很同情王維基,他信任政府所說的一切,投放很大金錢來籌備牌照,突然間政府卻說這是很複雜的事。一個這樣言而無信的政府,對傳媒很有影響。
 
                                                 左起:黃霑、林燕妮、金庸、張敏儀和朱培慶,攝於1985年       (香港電台提供照片)
 
要說的還有香港電臺,早於 1972 年前,廣播處長已是 BBC 來的叫 Donald Brooks,一直以來都是專業界人士,到了今時今日,終於由 AO 擔任,其訊號是「收歸國有」!我不是說 AO 一定不了解新聞,但我們爭取成為公營廣播機構那麼多年,結果卻來了個AO,可見其意思就是「收歸國有」。
 
: 我知道妳一直為香港電臺爭取獨立,出了不少力。
 
: 為何港臺爭取這麼多年獨立也不成功?當然有政治理由吧,但除了政治理由外,早在七八十年代,大家都覺得我們不錯,製作了不少節目,如《獅子山下》訴說小市民的生活,《城市論壇》開拓了言論自由,全部人都非常贊成港臺獨立。所以,有句說話我常常掛在口邊,就是「港臺獨立/港臺成為公營廣播機構,並非一廂情願」。
 
當時的確有很多人支持。而我做了兩年新聞處的工作後,於 1986 年返回香港電臺,便繼續爭取獨立。現在有片為證,1986 年律政司唐明治曾在立法局宣布,政府決定把香港電臺成為公營廣播機構。當時我們很快樂,這是 1986 年的成功,但之後所說的事情,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接著兩年我們曾舉辦不少研討會,出席者也包括其他電臺和電視臺的人員,如黃應士、梁淑怡、孫鬱標及多名學術界人士,連港大前校長王賡武也為我們主持研討會,討論利用什麼方式做好公營廣播,大家都非常支持。
 
同時我們進行改組,由於處長、副處長等都是官職,正拿取政府的薪資,那麼他們脫離政府後怎麼辦?於是我們訂定了不同方案,有人說是所謂的「肥雞餐」,也可能是「瘦雞餐」,結果我們聘請了麥肯錫顧問公司,教我們應該怎樣做好。
 
1988 年中,有次我們與布政司開會,但這兩年間香港同時進行把﹛生署和醫務署轉為成立醫管局的事,也是當時社會的第一大事,牽涉兩萬多人,當中包括不少醫生護士,均是最前線的醫務人員,當然港臺衹有一千幾百人,應該讓他們先行。
 
到了會議尾段,我們幾乎可以通過獨立的方案,但當時生福利司黃錢其濂急忙衝進來,清楚表明她與時任醫管局籌備委員會主席鍾士元,就醫管局的事件討論到最激烈的階段,如果港臺先行改組,那些方式和條件跟她們不一樣,不論較佳或較差,都會影響她們的巨大談判。
 
我覺得她說得對,因此我們便擱下了,讓醫管局先行改組,然後才到港臺。可惜事隔六個月後,便發生六四事件,結果港臺是否轉制的問題,變成了政治事件,往後卻無法處理了。
 
輯錄及撰文: 黃仲賢
 
 
                                                      張敏儀、周潤發,攝於1981年         (香港電台提供照片
 
 
*本文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七百萬人的先鋒》由區家麟和李麗娟主持,專訪五十位傑出女性,記錄和表揚她們對推動香港社會的貢獻,勉勵香港女性繼續發揮所長,共創美好明天。受訪嘉賓來自香港不同範疇的女性開創者、領先者、拓荒者,由二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各有成就,各具貢獻。透過她們的成長故事,讓聽眾得到啟發之餘,也從側面進一步了解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本系列文章輯錄自《七百萬人的先鋒》。該節目由47日起,逢周六晚上十時二十分至凌晨十二時播出,港台網站(rthk.hk)直播,並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