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智慧 —— 陳冠中 1987 年 9 月 號 外
書友陳毓祥答應找些精彩人物作訪問﹐上期找了周安橋﹐想起對上一次見到周是在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而周在大學時曾教我唱樣板歌〈智取威虎山〉﹐故很想詳談﹐可惜因事未能去陪末席﹐說起仍遺憾。今次約了陸文強吃飯﹐陸在六十年代仍讀中學時已在電視上主持《青年論壇》(編導是我現拍擋梁普智) ﹐該節目是我社會意識醒覺的啟蒙媒介之一。後來入大學第一個學生會 orientation 營﹐亦能與陸文強等學長談國事及社會運動﹐那種初投身社會洪流由混沌變自覺的興奮﹐可能相等於另一些人初戀或吸笫一口鴉片。陸文強這個人對我個人成長太重要。雖然當晚見面我們沒談這些﹐因為陸文強畢業後即去美國﹐與大伙較少聯絡﹐大家很想知道他做了些什麼。
……………………………………………………………
陳毓祥 1950 - 1996
初識陳毓祥亦是在大學迎新會上﹐當時已有人指出陳毓祥能記得每一個見過的人的名字﹐以後我一直很留意這人。後來未見面十年﹐竟因李志超約陳代《號外》做訪問而再見面﹐有次在畔溪吃飯﹐陳提及台灣有書講「新生代」﹐即新冒起楷梯的精英人物。我們香港也應開始讓新生代曝光﹐陳與我環顧周圍朋友﹐不乏精彩人物﹐肯定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
Henry Steiner 來電他正在做一本時裝特刊﹐問《號外》可有懷舊時裝相片。我們當然願提供任何資源﹐只恨自己沒有好好收藏文物﹐令歷史檔案流散不齊。《號外》出版初期冇乜人睇﹐而 Steiner 身為本港頂尖設計師竟主動來讚我們並叫我和胡君毅去他的校外課程講課﹐是精神鼓舞﹐延長我們生命力﹐令我們捱下去。
Steiner is the best﹐號外亦應然。
Henry Steiner 設計的港幣
……………………………………………………………
陸離是另一個使早期《號外》堅持下去的人﹐近日我打電話叫她幫我留意有靈氣的新作者﹐因為鑑定靈氣﹐分辦 true talent 與 phony 作者﹐陸離是最準確。學生周報及《文林》的剩餘影晌不是什麼﹐而是靈氣﹐可惜靈氣已不是文化界珍重的價值。為什麼《文林》可以給我們俊逸迷人的文藝感而現時沒有一份雜誌可重覆﹖
……………………………………………………………
周肅磐認為聰明才智之士中﹐三十至四十歲為第二代﹐他屬於第三代。最難形象化為第一代。他認為《號外》不應只認同第一代及「迷」第三代及第四代。同意﹐我們必促使第一代的冒現。
……………………………………………………………
梁蘇記遮廠的主人近期才看《號外》﹐得這樣「第一代」讚賞﹐我們感到真正榮幸。他寄了一份有關粱蘇記的資料給《號外》﹐並寫住「梁蘇記向號外致敬」。我希望《號外》能做到當年梁蘇記般的金招牌。我們會努力。
……………………………………………………………
文化界實需要更多有文化的非文化人。張福元精賽馬﹐但他的正職是編中國法律﹐有次在 Pacific Club 吃午飯﹐談到為什麼中年知識份子對歐陸前衛文化的興趣大減﹐張很有見地﹔讀書時期我們未能真正介入這個社會﹐所以對任何 exotic 文化都感興趣﹔現在我們已太「入」這個社會﹐對這個城市太感興趣﹐相對地無心去觀摩異地風範。
……………………………………………………………
位於覺士道的 Bowling Green Club
我經常在 Bowling Green 半 unwind 半打電話辦公﹐某下午竟碰到多年不見的 Henry Woo。他正職做貿易﹐但原來畢業十多年他一直私下研究學術﹐並以英文出版了一本批判西方古典經濟理論的書﹐得到海耶克級的學者推崇。
畢業後對學術追求不懈已是難得﹐更叫絕的是竟能寫出世界級的書。Woo 現自辦了 HK Institute of Economic Science﹐他自己說目的是要文藝復興。許久沒有人再有此宏志﹐回想當年自己治學的野心﹐幾乎感動到喊。他並說﹐當九七中國政治上收回香港之時﹐就是香港學術佔領中國的日子。
We need capable dreamers。
……………………………………………………………
有次跟 Vivian Chow 說不想出席太多無謂應酬﹐我順口扮有型地說 I won't go where I'm not the show。Vivian 矯正我說這樣態度太過份﹐反應該學加利格蘭對她母 (麒麟童妻) 說的﹐"I won't go where I'm not understood"。冇錯﹐我們犯不著去一些自己不被明白的場合。
這句可作座右銘。
……………………………………………………………
亦舒在電話中說﹕以前俾號外踩都係光榮嘅。
我聽落心酸。我保證﹐以後俾號外踩亦將會是光榮 —— We shall be that good!
……………………………………………………………
黃韻詩回來了﹗她去了英國多時﹐卻一直通過八卦雜誌與香港齊呼吸﹔知晒一切醜聞及藝員花邊。黃嘆息藝術人社交尊嚴之下降﹐黃說「依家最慘冇人值得笑。」聽得我心情低落。幸而很快她又忍不住口﹐冇時停地「賤」﹗我不睡覺也去探她拍戲聽她偉論。下次記得帶我的袖珍錄音機。
……………………………………………………………
午馬在《倩女幽魂》演出「一鳴驚人」﹐「老鬼」果然功力不凡﹐我在海傍假日酒店說他好在做得「不似用心去做」﹐他說﹐他想過﹐演「倩女」﹐不能如演大戲般﹐要用自然演技﹐結果﹕搶晒鏡。
……………………………………………………………
張婉婷的「何東女子宿舍」味道十年不變﹐看上去她永遠都開心﹐laid-back 及天真地覺得人生充滿樂趣。我問她一生中可曾遇過壞人。結果天真的是我﹐當然三十幾歲人 (?) 肯定曾遇過好人。
張的秘訣是﹕將不快的經歷全放諸腦後﹐尼釆亦講過超人一定要忘記以往的屈辱。張婉婷一定有堅強一面﹐大學時﹐她只是運動健將﹐不似近藝術﹐後來她 very becoming 地入旅遊協會做行政人員﹐怎知她竟毅然辭職﹐進了港台﹐又去讀文學及電影﹐並拍出電影 —— 其後是歷史。影圈有兩類人﹕「大動作」與「正常」﹐通常是前者﹐張婉婷證明後者也可以成功。
尼采
……………………………………………………………
看《書劍恩仇錄》﹐看那質感。那些配角的面孔﹐實在使人直觀泥土與歷史似的﹐我記起中國是一個闊大的國家﹐相比之下香港就算人人會飛天﹐亦只是一個地方重鎮﹐中國是康復中巨龍﹐香港是呱呱叫幼龍﹐中國是清廷﹐香港只是紅花會﹐要常提醒自己香港不能與中國強鬥﹐只可以周旋﹐不可以反面﹐單憑紅花會之力﹐怎能守住六和塔?
……………………………………………………………
William Fung 馮國綸
與馮國綸 William 在 Palm 午膳﹐話題主要是香港前途﹐似乎所有真正關心香港的人都有些共通點。首先大家都反共﹐不希望香港社會主義中國化﹐但用什麼途徑去達至「拒共」﹐則各有不同見解﹐但不會是 hostile 的對抗。第二、香港的真正希望在於中國越來越好﹐但怎麼的中國才算好 —— 中國可以還原為資本主義社會嗎?很難定論。我察覺到不論「七十六人」還是「一九零人」﹐都不乏理智實務派﹐大家不乏共同基礎。
……………………………………………………………
與文世昌在 Raffles 午餐﹐討論香港演藝問題。文世昌是市政局及演藝發展局成員﹐本身對演藝問題有自己見解﹐他考慮各本地劇團的位置性﹐香港話劇團有責任似皇家劇院去做不賺錢大經典劇﹐又最好同一個經典角色如 Lady Macbeth﹐各演技派女人各顧各做﹐各施各法鬥演技。
對文化有廣泛興趣及認識的律師參加政府決策過程﹐顯然是本港精英統治好的一面。
……………………………………………………………
Hermann Hesse 在《Demian》裡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標誌」﹐相互之間可以認到大家。我現在就是要去「看」那些有標誌的人﹐一生見過的人之中﹐有些人比另一些人對自己更重要。除了自己努力外﹐我們皆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幫自己﹐提昇自己﹐助自己打通經脈。不錯﹐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突破﹐很辛苦﹐"The bird fights its way out of the egg。"
……………………………………………………………
上次私下問易經是八六年十月的事﹐得「臨」卦﹐其中第六爻是「老陰」﹐是變化之爻﹐有重出江湖之意﹐符合自己重掌《號外》編務﹐今日重讀「臨」卦﹐的確似在叫自己積極參與﹐重整組織﹐掌握轉瞬即逝時機﹐重視紀律﹐恩威並濟﹐最重要有知人之明﹐選拔賢能﹐地在澤之上﹐君子臨澤﹐「教思無窮」﹐將現組織的潛力發揮至最盡。
易經 64 卦
當然﹐這是我事後的「閱讀」﹐加入了自己主觀見解。我對易經的預知未來能力未理解﹐只如 Jung 視之為深思反省自我瞭解洞悉玄機的好工具。自七四年從嬉皮士式大學社會學教授 Terry Freiberg 處學得易經後﹐十幾年來我只問易六次﹐以不濫用來表示尊重。我多少仍沾染儒家習氣﹐對不問蒼生問鬼神之舉﹐稍覺不安﹐並不表示我對鬼神之說不感興趣﹐其實近日最有心 (但力不足) 去鑽研之學說正是 Perennial Philosophy﹕生死﹐輪迴、人與更高等能量的關係。這題目太大﹐各人可從不同門徑進入﹕佛學、嚴浩、Shirley Maclaine、林雲、New Physics、E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