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 我們到了 conservative chic —— 陳冠中       1982 9          號 外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劇照
 
是這樣的﹕
歐洲是先 retro、後 nostalgia﹐美國是先 nostalgia、後 retro
 
香港是跟美國﹐先 nostalgia、後 retro
 
歐洲的 retro﹐以一九六九年法國電影《Borsalino》為代表﹐導演是 Deray﹐主角是阿倫狄龍及尚保羅貝蒙多。三十年代的風格化犯罪﹐成為高尚輕娛樂。同期﹐Retro 電影還有路易馬盧的《Lacombe Lucien》﹐以維琪傀儡政府的妥協主義﹐化為風格化的通俗劇。
 
                                                                       Borsalino - Delon and Belmondo
 
政治上﹐歐洲 retro 出現在戴高樂大法國主義時代﹐佛朗哥仍然在西班牙掌權﹐而意大利基督教民主義尚未受到共產黨挑戰。那是傳統右翼意識形態的霸權時代尾聲﹐retro  (譯作「回潮」﹖是文化上的逃避主義出路﹕period moviesstylized bourgeois arts
 
到了龐比度及戴斯亭在法國上台﹐及舒密特政府在西德打好基礎﹐歐洲正式進入科技管理層統治的時代﹐政治味減低﹐狂熱的右翼主張收歛﹐大致上﹐一切都以乏味沖淡為目標。這個時期﹐許多人相信急進政治已死﹐專家及經理人將一切合理化、程序化。知識論代替了本體論﹐結構主義代替了存在主義﹐共產黨也 respectable 起來﹐可以握手共事。Retro 失了借古鑑今的右派藉口﹐淪為「懷舊」。懷舊是「回潮」減政治。
 
美國過了動盪的六十年代﹐進入懷舊的七十。我們看到《The Sting》、《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這類輕娛樂的假 period movie。其後的《油脂》及《American Graffiti》更以少年舊夢為題﹐掀起了現已過去的懷舊潮。(我們這些美式人士是不能懷七十年代的舊的﹐因為七十年代與懷舊兩名詞本身就是同義詞﹐我們不可能去懷「懷舊」的舊。)
 
 
但七十年代是尼克遜也說自己是凱恩斯主義者的年代﹐白宮雖然由罪犯主持﹐但 MBA program 雨後春筍的成立﹐戰後的一代逐漸成熟﹐美國人甚至開始懂得飲食及衣著。艾森毫時代又有甚麼趣呢﹖配合列根右翼時代的來臨﹐美國的懷舊卻進展至 retro﹕《Godfather》開始一切﹐英國片《Chariots of Fire》在美國受落﹐《Reds》、《Ragtime》、《Mephisto》及《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變成有可能及有吸引。
 
                                                                             Warren Beatty 的《Reds》
 
香港的懷舊由中產階級開始﹐由《號外》concretizes。這是六年前的事。今天﹐懷舊已是通俗概念。
 
問題是﹐香港的確沒有甚麼舊值得去懷念﹐除了個人的成長本身。所以當普羅大眾亦曉得檢視自己的個人成長史的時間﹐所謂有識之士自然跳一步﹐進化為「回潮」﹕一切要風格化。《號外》現時是水深火熱在 mode retro
 
《涼茶馬尾飛機頭》可能是懷舊、《難兄難弟》只是藉口﹐但 Joyce Ma 看四次《Chariots of Fire》﹐每次都流淚﹐是 retro。《號外》的上海特輯﹐亦不應是懷舊  (we've never been there)﹐只應是 retro
 
                                                                                                                 Chariots of Fire
 
《星塵》以為自己懷舊﹐偶然沾到 retro﹐終淪為 kitsch
 
《山水有相逢》是最佳懷舊﹐偶然 camp﹐但終不能成為 major﹐恐怕是甘國亮只知有懷舊﹐未知有 retro 之故。
 
Retro 乃高級布爾喬亞藝術風格﹐不能夠 camp﹐亦不可接近 kitsch﹐念舊但不能 sentimental﹐懷緬過去但不失嚴肅莊重。
 
Camp 是將垃圾來玩樂﹐視 camp 如命的是 gay
 
Kitsch 是將垃圾來 update﹐視 kitsch 如寶的是 Stephen Spielberg
 
四十年代﹐藝評家 Clement Greenberg kitsch 的定義﹕
Kitsch is mechanical and operates by formulas
Kitsch is vicarious experience and faked sensations
Kitsch changes according to styles
But remains always the same
Kitsch is the epitome of all that is spurious in the life of our time
Kitsch pretends to demand nothing of its customers except their money —— not even their time
 
不過﹐今天的 Kitsch 神童會回答﹕but is it fun﹖看看建築理論家 Venturi 怎樣擁抱拉斯維加斯的建築﹗
 
如果張愛玲「傾城之戀」拍成電影﹐那將不是懷舊﹐而是 retro
 
Retro﹕今天保守主義在文化上的創作風尚﹐an exercise in intellectual dilettantism and aesthetic epicureanism
 
Nostalgia 的胃口﹐往往很夾雜。美國人談他們的小城風光﹐香港人談他們的東樂戲院。「懷舊」風尚裡﹐口味並不太重要﹐傷感才是。但 retro 是較揀擇的﹐在選出那個時期那些風格適合 retro 的同時﹐必須兼顧 glamour class。英美法的 retro favorites 包括愛德華王子時代﹐第一次大戰前的巴黎﹐納粹的興起﹐福爾摩斯﹐搖滾二十等等。我們的 retro﹐可包括淪陷前香港、五四前後北京、白先勇、張愛玲、錢鍾書、唐代及上海、上海、上海。
 
                                              林語堂
 
寫到這裡﹐不禁要問﹐為甚麼急進主義再沒有吸引力﹖由世紀初以來的現代主義﹐以至七十年代的亞爾杜塞爾及結構主義﹐急進主義素來是高等文化的勝利者。為甚麼今天的 highbrow 會揚棄前衝而迷戀回潮﹖Tom Wolfe 可以不喜歡 Bauhaus﹐但陳冠中怎可以捧新古典歷史人文主義﹖老中青急進主義者是否再沒有靈感﹖抑或他們所有姿勢已失去了新鮮感及挑戰性﹐為甚麼我們 love to hate Reaganism﹐但話題一轉到 laborism﹐大家就立即散會。
 
Walter Benjamin 要斬斷過去﹐認為昨天的歷史是今天的負累。法國前衛主義﹐以 deconstruction 為出發﹐以方法代替本質﹐以虛無政治代替社會運動﹐越來越 hermetic﹐密不透風﹐請自備鎚仔。這一切﹐完全不適合我們這些美式英式的香港文化主義者﹐這一切﹐當布爾喬亞搬出人文主義及「歷史意義」﹐就立即將觀眾讓了過去。
 
曾澍基說要重提人文 (年輕) 馬克思﹐但多講無謂﹐give me a visual image that interests me
 
Radicalism 在今天﹐是無法將理論化的意識形態﹐衍化為有趣的文字﹐形象、聲響。反觀﹐保守主義有 retro it's fun and it's chic

上一篇:1982 超城論

下一篇:1982 母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