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賞了戰爭與和平及 Indian Summers                               2016 6               號  外

 

 
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家調理身體,甚少外出,幸好有熱心朋友接濟我提供影視娛樂,借出不少影碟,其中有英國  BBC 的中篇劇《War and Peace》和 Channel 4 的《Indian Summers》第一季,都是有水準,值得欣賞的劇集,特別是後者。
 
 
BBC 出品一向都是優良品質的保証,今次改編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長篇小說更令人拭目以待,差不多已被公認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佳小說榜首,搬上螢幕必然會帶來更多壓力,當然我看此劇時是沒得和原著比較,如果我說我讀過《戰爭與和平》,相信你死也不會相信;現代人都懶了,那肯花時間看有如恐龍般的長篇巨著?把一部經典文學濃縮為六集電視劇實在是眾懶人的福氣。
 
那麼觀後感呢?── Well made it is but ……
 
現時英美電視劇百花齊放,但競爭之激烈亦是前所未有,發行印製成  DVD 藍光碟放在影音店架上的也多到看得人眼花繚亂,真不知何來那麼多資本拍那麼多劇,而且場面竟能如此壯觀,像《權力遊戲》的視覺就叫人嘆為觀止。《戰爭與和平》去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屬土實地取景,重現十九世紀初期俄國貴族階層風貌,畫面美奐美輪,當然以我的學養是不可能分辨出它的美術指導是否符合史實,但確是精美得好像再挑戰它的 authenticity 其實已沒意義。
 
 
至於作為一部劇,要求深度就真是欠奉了,相信和原著是沒得比,如果不要求有甚麼啟發性、感染力,純粹當走馬看花導賞一部文學瑰寶,這套六集中篇劇也算是有著史詩式的豐富感,不出戶可以看到如此龐大製作,更約略知道原著小說的大概內容,也不能說沒收獲。
 
不過對我來說《Indian Summers》(第一、二季各十集)就更具吸引力,因為以前從未碰觸過此劇的時空背景,1932 年仍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確是充滿沒得從過往經驗取到比較的異地風情。
 
 
每年夏天英國派駐印度的政府大臣高官會帶同他們的家眷遷往喜瑪拉亞山腳一個城鎮 Simla 避暑數月,但政府仍得要如常運作,於是大批下屬印藉公務員都要跟隨搬到 Simla 成立「臨時政府」,當時甘地推行的反殖民獨立運動已在全國蔓延,政局開始動盪不穩,英國統治階層除了大力鎮壓,驅捕異己,有些官員亦嘗試用懷柔手段拉攏地方不同階級派別的代表人物去分化獨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氣氛下展開了劇情。
 
 
劇中以當地一個專屬英國人,「印度人與狗不准進內」的俱樂部為主景,是白人社交生活的中心,其實即使在英國人自己的圈子(或印度人的圈子也是)都是階級分明,官階高的自然看不起像牧師那類的人,劇中就有一個牧師的妻子不甘心地位比不上人而用各種手段去攀高自己,她的牧師丈夫則在當地戀上一個英印混血的孤兒院導師,似乎異族戀在當時是禁忌但也頗普遍,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對兄妹,兄長是英政府的明日之星,隨時會升官做總督位置,但他有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幾年前曾戀上一個印度女子,並為他生下一個私生子,他那位失婚來投靠他的妹妹又和一個印藉公務員發生戀情 …… 當時社會上就有不少英印混血兒,他們沒有社會地位,飽受歧視欺凌,我記得薩耶哲雷的電影《Mahanagar》(大都市)其中一個重要女角也是混血的。
 
 
除了英國人的圈子(內裏還有一對似來碰運氣找靠山的美藉兄妹),此劇不少印藉角色也有相當戲份,一方面他們要卑躬作揖服務英國人甚至要為「主子」賣命,另一方面內心的民族意識已醒覺,獨立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劇中的印藉男主角就是徘徊在這矛盾之間,不知如何走下一步,也是第一季完結前賣的關子。
 
 
我特別欣賞此劇鮮豔,十分 saturated 的彩色,就像印度布料的顏色,意想不到的是它並非在印度取景,原來劇中的地理環境在現實早已建設得太現代化,再無法捕捉到三十年代的風貌,唯有移船就磡,去到檳城拍外景,馬來西亞也曾是英國統治的殖民地,遺下了不少英式 colonial 建築,加上馬來西亞人口也有不少印度人,出來的視覺效果如果不說,我也察覺不到和劇中的城市原來離千百丈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