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三國》踩鋼綫《甩底嬌娃》失方向 2011 年 5 月 信 報
究竟「低俗」的臨界點如何劃分/釐定?我看 W 創作社和風車草劇團製作、賣座鼎盛的《小人三國》時心裏是打了這個問號。在我的字典裏粗俗、通俗、媚俗都不算是貶詞,但帶着這般趣味的劇其實是在踩鋼線,稍有差池就馬上跌到去「低」(我的貶詞)的層面。
《小人三國》總算不去到「低俗」,但假如這部劇改由以前《歡樂今宵》的藝員像賈思樂、羅浩楷、梅小蕙 …… 去演,或許會更精采,但心理上即使覺得不至俗,也仍會嫌它低,而更可能的是,我們根本就懶得買票去看。種瓜得瓜,也有着它的道埋。
《小人國》系列今回已去到第三輯,顯然是廣受劇場小圈子的歡迎,概念是來自幾年前風靡英國的 BBC 鬧劇〈Little Britain〉,其實《小英國》比《小人國》更踩鋼線,在合家歡時段劇本的 gag 竟有當眾硬要吸啜母親人奶的成年男人,隨時撒尿的失禁老婦、嘔吐亂噴在旁人身上的中年婦人、見到白髮蒼蒼的老婦就色心大動的大漢 …… 素材是不是很駭人?但真的看到我笑不可仰,也完全沒有被冒犯的感覺。可能由於很多角色都是反串、加上題材的過分荒誕早已超越了一般人心目中的現實,因而較易接受,又或者演員在演繹這些「出位」角色「出位」內容時所持的態度、肢體語言、眼神 …… 甚至舞台的裝置,以至最終,表演者的地位、檔次、組合都可以令到整個演出不會跌到去低俗,像找謝雪心來 cross-over,和謝雪心與一眾《宮心計》演員合演已完全是兩種感覺、兩碼子事。
《Little Britain》兩個主角的眾多造型
當然不低也不等同好,可能劇本太趕,全劇七個短篇水準參差不齊,點名讚是身材肥胖的白只在其中一節反串演幼稚園校長 Joyce,那型格、語氣、舉止皆像極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某一類女性、加上恰到好處的誇張(沒有誇張,怎會有喜劇效果?其實抑壓歸根到底也是一種誇張),既生動又傳神。至於特別嘉賓謝雪心,她還未能好好溶入這個本身早已有默契的劇團,例如她演那個很犀利的幼稚園學生家長,本來犀利正正是她的拿手好戲?可惜她演得仍未夠放,須知道話劇可沒有特寫鏡頭的啊。
全劇無論在劇本和演出,最精采是壓軸的那段「地產商逼遷」,而神來之筆是謝雪心反串演無良地產商,一套白西裝,來一個風流倜儻扮相,完全是任劍輝/梁無相再加上一些寶塚 feel,還有那一陣陣奸笑,確是妙不可言,她絕對可以,也應該繼續食這老本,循環再用這個女生男相造型在將來的演出。
======================= ◆◆◆◆ =======================
看着《小人三國》台上台下那強烈的當下感,中英劇團的《甩底嬌娃》確是老態畢現了。錯不是在劇中六十年代的背景,懷舊不一定有老態,錯是在這劇本的翻譯。
將劇中幾個主角名字改成如「蒙盛昇」、「尹楓榴」,以取其諧音,還有人會覺得這類文字遊戲好笑嗎?其實如果我一早知道劇名的「甩底」是指女主角甩了底褲,而編導竟當正這個 pun 是寶拿來做劇名,我早就不會蠢到買票看了。
陳鈞潤在象牙塔內的學院式翻譯,用在莎士比亞、王爾德的經典劇本沒有問題,像我看過他翻譯的《威尼斯商人》,因為沒有改動原作的時空,我完全接受他很工整、鋪排得宜,賦比興兼用、甚至押韻,或做對聯式的翻譯,但這種風格用於此劇香港六十年代的中下階層就真是格格不入,最要命是陳鈞潤刻意添加大量俚語、俗語在最不恰當的地方,以為這樣就是商業元素,而有些所謂幽默(稱老人痴呆症為高錕症)更是時空亂倒,簡直是四不像,更給人一種無所不用其極,很 desperate 試圖溶入群眾,而結果又完全捉錯用神的感覺。
我在猜想台前幕後在收到這個劇本時大家心裏會不會都暗地嚇了一跳,摸不通應該怎樣去處理這部戲,又不好意思推,唯有竭盡所能,強擠出些動感、活力,例如演劇中那個很「花 fit」名為「尹楓榴」的陳康,和他先前在《一屋寶貝》及《胖侶》演主角的老死的角色很雷同,但今回他就像迷失在時空,失去了方向,完全不似在《胖侶》中那未得心應手。
令我更加尷尬是女主角胡麗英,她的角色在原著劇本中我估計應該是個典型的 dumb blonde,可是在我們社會及流行文化的傳統一向都沒有這樣的原型。性感、風騷、嬌嗲、精伶我們有,但 dumb?有嗎?所以胡麗英只能亂打亂撞企圖塑造一個在我們社會或「集體回憶」中不存在的人種,確實是吃力不討好,也難為了她。
其實鬧劇真是很難演,翻譯的更有着文化上的差異,明明在原作中好笑的很可能會變得一點都不好笑,特別是硬要將劇中背景搬來香港,還要生硬加插本地特色,簡直是自殺式行動,即使不全軍覆沒亦會落得不倫不類,中英劇團今次很不幸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