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將話劇本地化       19938      亞視週刊

 

最近讀到某報紙專欄作者對鍾景輝導演舞台劇「伴我同行」不將劇中的背景美國南部改成香港感到不以為然﹐這位作者的看法實在令我啼笑皆非。

 

我一向都十分反對演外國翻譯的話劇﹐就非要把劇中的時空肆意改動﹐搬到香港不可﹐如果改為香港在劇情上行不通﹐就退而求其次搬到中國﹐如果現代不成﹐就改到民初、清朝﹐甚至元朝、唐漢  …… 我真不明瞭這是甚麼心態﹐為甚麼我們看話劇時不能接受某些故事是發生在外地﹐外國人的身上而不一定是香港或中國﹖

 

多年前鍾景輝導演「夢斷城西」﹐就把劇中的紐約改成香港﹐兩幫人馬變成了香港幫和澳門幫之爭﹐改動得十分牽強﹐這兩幫人為甚麼如此世仇﹐完全沒有社會歷史背景支持﹐原裝百老匯版本則不同﹐波多黎各裔及波蘭裔飛幫的結怨、爭持﹐絕對符合及反映了紐約貧民區的現實環境﹐看來就自然得多了。

 

還有﹐一旦把「夢斷城西」改成香港﹐為甚麼不索性連劇名也改成「夢斷香港」﹖城西是甚麼意思﹖是西環﹖西貢﹖西灣河﹖

 

就拿「伴我同行」來說﹐它所涉及的美國南部黑白種族﹐及猶太人受歧視的問題﹐自有其歷史及時代背景﹐一旦把它改成發生在香港﹐此 sub-text 就完全被忽略﹐亦少了一重層次。

 

而且硬要把劇本作本地化﹐真的會弄到世界大亂﹔百老滙上演易卜生的「群鬼」就要搬到十九世紀的新英倫﹐法國演奧紐爾的「安娜姬絲蒂」又要改成馬賽﹐這樣下去﹐會不會搞到不三不四﹖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將一些耳熟能詳的戲劇作時空改動﹐會有耳目一新的效果﹐像 Peter Sellars 便專把莫扎特的歌劇現代化﹐如「費加諾婚禮」便改成發生在今時今日曼克頓的上流社會﹐對於一些看過無數「費加諾婚禮」版本的歌劇迷來說﹐偶然轉換環境也頗有趣﹐但將一些外國話劇首次介紹到香港﹐便馬上要來個本地化﹐我覺得又是現今稱道的大香港主義作祟。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接受「三姊妹」是發生在俄國﹐而「小城風光」是發生在新英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