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盈 () —— 歷史和根     19812

 

 

 

()

大約在二十年前﹐邵氏公司手上的皇牌是林黛和樂蒂。那時候﹐凡有她們主演的影片就是最佳的票房保證。但無論林黛和樂蒂如何受歡迎﹐無論她們曾經得到多少屆亞洲影后﹐歲月催人始終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在60年代初期﹐林黛和樂蒂已達到了她們事業的顛峰﹐剩下的問題是﹕她們究竟能夠在那兒逗留多久﹖ 
 
約莫在同一時期﹐邵氏在清水灣建造的龐大的「影城」已陸續完工﹐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畫﹐不過將來一個又一個攝影棚建成會留給誰享用﹖總不可能永遠留給林黛和樂蒂吧﹖其實一看「影城」取消了私人化粧間制度﹐將所有大細牌、特約臨記全部集中在一個大型的化粧室這項措施﹐聰明的、先知先覺的已經知道﹐邵氏將會很快就著手把當時的明星制度來一次革命性的改變。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一踏入60年代﹐林黛樂蒂尤敏葛蘭﹐她們在奧林匹克山上的日子﹐已經可以合指算到了。 
 
()
果然不聲不響邵氏已開始組織一個好像是叫做「南國實驗劇團」的演員 / 明星訓練班﹐招收了一大群才十一二歲、憧憬做明星的男女孩子去「受訓」﹐像工廠一樣﹐準備大量生產「明星」。畢竟﹐拍電影也是一項工業。 
 
當然﹐大部分受訓的「學員」會在通往明星的路途中先後被淘汰出局﹐像吳景麗﹐她始終都只不過是在跳絲帶舞。但其中那些長得漂亮的、有演戲天才的、捱得苦的、有決心和毅力的﹐都會被邵氏一一收攬﹐簽一張八年合同﹐每月據說是拿數百元人工﹐之後只要公司力捧﹐照片經常出現在《南國電影》﹐加上由她們主演的影片相繼推出﹐哪怕這些低價明星不紅﹖ 
 
方盈就是當年這群被公司「力捧」的幸運兒的其中一個。 
 
()
我不知道方盈曾經有幾紅﹐我只知道從她第一部主演的電影 ——《七仙女》一直到她結婚退出影壇﹐她一部作品我也沒有看過﹐但我依然可以說是她的影迷﹔我喜歡看她的照片。 
 
60年代中期﹐邵氏請了朱旭華去集合一班年青人辦了一本電影刊物《香港影畫》﹐大膽採用了東洋式的排版風格﹐是當時最富青春氣息、最有衝勁、最具活力、最有創造性、最令人興奮的明星畫報。裏面除了有大量的巨型明星彩照之外﹐還有一些深入淺出的電影理論性文章﹔最重要﹐還有西西、亦舒、陸離她們那些別具一格的明星稿件﹐用活潑、時髦、新鮮、俏皮的筆法﹐以及年青人 (特別是英文書院仔女) 的觀點去勾畫這群初出茅廬的新星﹐在當時的娛樂稿壇來說﹐這是革命。 
 
 
但最可惜的是﹐邵氏始終沒有讓這班新人拍一些富時代氣息、配合香港生活的影片﹐去貫徹這群熱心的作家在《香港影畫》替她們苦心塑造的簇新形象。不到一年《香港影畫》已失去了它開始時帶給人們的期望﹐變成一份只是比《南方電影》略為時髦的邵氏官方喉舌而已。 
 
不過﹐無論怎樣﹐在《香港影畫》裏面的方盈給人的印象是難忘的﹐到今時﹐我可以忘記一切﹐但我仍然記得她那頭很佻的短髮。60年代中期是 Swinging London 的年代﹐是阿哥哥、迷你裙、瑪麗關、Twiggy、迷幻以及 Vidal Sassoon 那些幾何圖案短髮。可是當時香港的年輕女孩子並不怎樣接受 Vidal Sassoon﹐她們大多數喜歡學寶珠姐﹐做長髮姑娘﹐所以方盈那頭比男孩子還要短的髮型就顯得更特出﹐對很多人來說﹐更追得上潮流。 
 
最重要的是﹐方盈溫文爾雅的樣貌﹐配上那「新潮」的髮型、阿哥哥耳環和身上輕盈的迷你裙﹐竟會是那麼協調﹐給人的感覺是清爽、舒適、自然、簡單﹐見到她的照片﹐你心裏面自不然就會說﹕青春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 
 
()
這群從南國出來的女孩子﹐十四五歲就當了女主角。在觀眾的心目中﹐她們是明星﹐她們就要履行做明星的責任 —— 給大眾一個明星形象﹐過明星生活。但我真的不知道﹐靠幾百元人工一個月﹐她們究竟怎樣去維持明星的排場﹖而且當她們尚未有機會去吸收﹐就已經要不斷去付出﹐身不由己地就一下子跨過了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最重要的青少年期﹐她們是怎樣成長的﹖ 
 
 
可以說﹐她們的生命到了十四五歲﹐剛開始成熟的階段﹐已變得遠離一般人的現實﹐她們的生活看來好像是豐富、刺激、緊張﹐但很多時候其實是難以想像的單調、重覆和乏味。她們無疑擁有不少﹐但缺乏更多。她們的名氣會令很多沒有機會的人羨慕不已﹐然而她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自卑和迷惘﹐她們看不到方向﹐她們不知道一直向前走結果會帶她們到甚麼地方。在十四五歲﹐她們已經面對著無數的矛盾和荒謬﹔在十四五歲﹐她們能夠有足夠成熟的心智去將這些矛盾和荒謬一一調解嗎﹖ 
 
方盈說﹐在邵氏幾年﹐好像夢遊一樣就過去了﹐她們一班女孩子渾渾噩噩做了明星﹐渾渾噩噩拍了一大堆電影﹐然後一個個渾渾噩噩嫁了人。在影城她們有空閒時﹐主要的娛樂是看電影﹐最大件事是間中她和秦萍幾個會跟陳欣健夏萍萍一夥年青人去 The Scene 跳舞。因為她們的經濟能力有限﹐付不起的士錢﹐所以每次總要事先弄清楚有沒有人有汽車送她們回清水灣宿舍才敢出去﹐這就是她們的明星生活。 
 
對了﹐她們還有亦舒。如果將來這群南國的女孩子當中有那幾個成了傳奇﹐功績最大應該歸亦舒這些年來對她們的歌頌。當年在芸芸娛記、女作家當中﹐亦舒剛巧和這群女孩子年紀相若﹐大家很自然就談得來。在她們心中﹐亦舒有學問、有才氣、有見識﹐所以對她是十分的崇拜。
 
方盈說﹐亦舒曾經告訴她們無數新奇有趣的東西﹐介紹過不少在她們狹小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事物﹐令她們嚮往不已﹔原來香港除了戲院有電影看之外﹐在大會堂還有一個叫電影協會的組織﹔亦舒告訴她們﹐亦舒知道﹐亦舒甚麼都知道。 
 
 
這一切一切﹐也許大部分的人聽過、知道了就算﹐但方盈把所有都默默地記在心裏。很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方盈已隱約下定決心﹐要去找尋她成長時期沒有機會抓到的理想。 
 
可惜﹐在影城她們不可能永遠都保持純潔和樸素﹐無形的外來壓力令她們不得不去注重物質和享受﹐於是﹐大家漸漸察覺到身邊有些女孩子變了﹐開始大手筆買首飾、汽車、靚衫﹐請娛記吃飯﹔不少從臺灣來的更厲害﹐一抵步已經儼然以富婆自居﹐揮霍到令人側目。事實上﹐哪個青春少女不愛扮靚、不貪求享受﹖在四周環境的沾染下﹐要保持自己的原則﹐是十分吃力的。單靠拍電影、支月薪﹐你永遠也不可能得到那些奢華。而和一群窮小子去 The Scene 跳舞又會帶你去到甚麼地步﹖ 
 
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嫁個有錢的丈夫。 
 
於是這群南國的女孩子﹐個個不到二十歲﹐就全部結了婚﹐退出了影壇。方盈也不例外。 
 
()
方盈 / 明星的故事到此結束。 
 
《七仙女》、《寒煙翠》、《西廂記》、《獵人》、《亞洲秘密警察》、《蘭姨》、《陳三五娘》…… 這一連串由方盈主演的電影似乎都沒有傳世的價值。 
 
 
她婚後的生活是幸福抑或苦悶、快樂抑或抑鬱﹐對大眾來說已經不重要。方盈 / 明星在她結婚那天開始已經是 passe 
 
但方盈﹐即使從來未曾試過是光芒萬丈的明星﹐她低調的美麗﹐時至今日﹐有一部分人仍然沒有遺忘。這些年來亦舒從不間斷地在她各大小專欄裏提及方盈或者黃太又或者倪芳凝 —— 她的真名。從亦舒﹐我們隱約知道﹐結婚並不是她的結局。在婚後﹐她不斷地成長、吸收﹐彌補了她給了大眾的青春﹐這是好事。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她始終沒有消失。 
 
今日提起方盈﹐絕對不是懷舊。寫方盈也不是為了捧場﹐因為方盈已不可能再次成為明星﹐也沒有這個必要。她在佳視演《名流情史》的時候﹐陳韻文曾私下對我說﹕怎麼方盈好像已沒有了 sparks 
 
這是事實﹐方盈已沒有了 sparks﹐但有沒有 sparks﹐比起方盈可敬、可愛、叫人欣賞的性格﹐就變得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題外話﹐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