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都是老人院嗎?                                                                  20215                         公教報

 
 
上週寫老人院令我憶起小時候曾看過一部講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劇情片,男主角是當時有名的安東尼昆,電影內容已幾乎全忘了,只記得一幕主角年老的母親,因不想分薄家中貯糧,自己離家在漫天風雪中等死。
 
這樣的題材印象更深刻是在1983年獲得很多國際大獎的《猶山櫛考》,今次的背景是古代日本貧瘠山區,由於糧食不足以令村民捱過寒冬,為求生存,他們有一習俗,老人到了七十歲就由兒子背上山,獨自在那兒等死神來臨,影片見到男主角背着養育自己成長的母親一步一步行她人生最後一段路是多麼的悲哀、心酸。
 
 
上週已提到香港一般家庭空間有限,一家大小擠迫一起其實很不方便,小生命出生,老人家就更變成家中負資產,特別是當健康轉差,其他家庭成員各有各忙,很難找到人照顧,然後來到那一天,可能在晚飯後,做兒子的終於要開口同父母講要送他去安老院。就算先前已多少有預感,甚至曾暗示過,心理早有準備,但到正式開聲一刻,無論是父母或子女心情必然都會感到無比的沉重、傷痛,是多麼的無奈。
 
未入老人院的長者很多時都愛在家居附近的公園群集,組織些康樂活動,鍛鍊體力或腦筋,同一代人自然多聊天話題,見到群組一個減少,即使不是上天堂只不過入住老人院,但確是進入人生最後階段了,大家內心都會傷感吧。
 
 
我母親今年九十多歲,仍和我同住,不是說我比別人特別「孝順」,只是我較幸運,有空間寬敞的家,可以給大家擁有足夠的私隱,經濟上有能力請傭工,將厭惡性工作通通推給她們,其實不也是變相入住老人院?我一直內疚自己真的沒有為母親再多做些,起碼我二弟來探望母親時識得和她胡扯、說笑、逗她開心,而我連這些小幽默都欠奉。
 
將家中長者送去安老院,很多時都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我有個曾在一間老人院任職的親戚說有些院友家人經常前來陪伴探望,有些則有如棄置的廢物,家人不聞不問,兩組老人家的心理質素有很大的區別,無論他們end up在何處,多一些關懷,包括禱告,我們都應該儘量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