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台播音歐西流行曲                                                                  201912                         星島日報

 
 
我們那一代人的童年及成長期,不知是否受殖民地教育關係,總有多少崇洋虛榮心理,其實也不盡屬壞事,起碼對追求及吸收西方文化添多一份衝勁和動力,以我為例,在沉醉於西洋文學藝術之前,應該是從聽英文歌(當時稱之為歐西流行歌曲)開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電視仍未普及,家庭娛樂主要是靠電台,接觸英文歌也自然是通過聲音廣播。
 
 
童年時從家中和鄰居的收音機經常聽到英文歌,當然都不知歌名,但不少調子至今仍然印在腦海中,特意主動去接觸英文歌大約是在小學四年級(約一九六一六二年間),偶然一次聽到香港電台由「嘉蓮小姐」主持半小時的《每周競猜最受歡迎歌曲揭曉》節目,從第十倒數到第一位,或許只有十首歌,加上小時候記憶力和吸收力都強,即使小四程度,歌名都記得,而且一旦能啷啷上口,就自然增添聆聽的興趣及挑戰性,愈加期待下周又有甚麼新歌入榜。
 
慢慢又發現嘉蓮在星期日中午有一個叫《星期美點》的點唱節目,頭半小時點播英文歌,後半小時是國語時代曲,另外星期六下午有許綺蓮(她本身是歌唱比賽冠軍出身,據聞正職是一間律師行的秘書),主持的《周末點唱》,亦全是英文歌,商業電台那邊則有黃志恆(也是女士),如無記錯,每天黃昏負責半小時類似的點唱節目。
 
 
也許要稍作解釋何謂「點唱」,由聽眾寫信去電台點唱節目,在信封背面寫上他們想聽到的歌曲,及將歌點給甚麼人聽,通常是祝賀親友生日、考試成績優越、友誼永固,或最普遍,借機向異性示愛(最常聽到一句:請留意歌詞),剛才提到的最受歡迎歌曲揭曉節目,就是根據上星期聽眾點唱那首歌的來信多寡來定名次。
 
可能公營電台有嚴格規限,慎防出錯,早期的「DJ」就算聲靚,講話一般都很嚴肅,一板一眼,完全沒帶任何即興爆肚搞笑成分,簡直有如機械人讀稿,商台的黃志恆活潑些,較有親切感,畢竟是商營電台,我記得Nat King Cole逝世消息傳來那天,黃志恆在她的節目臨時作出調動,選播了多首這位一代歌王的名曲以示悼念,亦算挑戰了當年一成不變的模式。在「點唱」盛行的年代,甚至有為特別群組度身訂造的點唱節目,如港台的《祝君康健、醫院點唱》,就專門點唱給臥院病人收聽,主持人好像名甄惠馨,記得她的聲綫特別溫柔甜美,確有療傷功效。
 
或許有人奇怪我為何喋喋不休數一大串早已過時、未必再有人感興趣的Data,最近有一晚夢迴,想起上中學後開始聽英文電台節目時,習慣在天星碼頭報攤買一份專講英美流行樂壇的英文雙周刊,但叫甚麼名字呢?竟無法想起!第二天起牀很不甘心,隱約記得《號外》一九七七年有一期懷舊專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懷六十年代的舊!) 曾用那份刊物作插圖,於是馬上翻查,終於找出原來它名叫《The Music Maker》,人老了記憶會逐漸衰退,要趁自己還記得,盡量將我成長時經歷香港某些通俗/流行文化資料記錄下來,讓將來有興趣的人多條渠道參考。
 
趁自己還記得
然而個人的記憶力往往受到很多客觀條件限制,包括時間,例如在嘉蓮、許綺蓮做主持之前,港台中文部有沒有播英文歌呢?英文台的Ray CordeiroUncle Ray)之前呢?他們的前輩是誰?在我中學聽Uncle Ray時,英文台有一個名叫Ted Thomas的「高層」間中客串一些特別節目,如在年終中英文台聯播,為貧苦兒童籌款的慈善點唱兼綜藝節目《Operation Santa Claus》,他就是其中一個主持,他以前有做過音樂節目嗎?可能要我的前輩去Cover五十年代的電台風貌了。
 
                                                                              Operation Santa Claus 聖誕慈善點唱
 
到我上中學後,每天下午四點放學,第一時間就趕回家聽商台四點三十分的一小時節目《歐西流行歌曲介紹》,主持人先後有詹小屏和陳韻文,後來陳韻文在星期日又主持一個由綠寶汽水特約的《綠寶點唱》節目,而綠寶又同時在商業英文台特約《The Green Spot Show》,主持人名Bob Williams,他專門作弄那些狂熱歌迷,故意挑撥敵對歌迷互相攻擊,展開激烈罵戰,相信一定刺激到收聽率。
 
                                                                       詹小屏
 
到一九六五年左右,我的英文程度大致聽懂英文台的流行曲節目廣播,星期一至六Uncle Ray從四點半開始有一小時音樂節目,星期一、三、六是點唱,星期二是播英國的Top of the Pops,星期四是美國流行榜Hot 100精選,以及星期五的本地流行榜,如此密集式聽歌,就覺得自己已緊貼潮流了。
 
                                               Ray Cordeiro 和收到的點唱信
 
另一邊商業英文台和Uncle Ray時段打對台,有鑽石唱片公司特約的半小時《Diamond Time》,點唱方面,星期六早上有Darryl Patton主持長兩小時的《Saturday Request》。
 
                                              Darryl Patton (1941-2011)
 
商台還有兩名DJ Mike SouzaTony Orchez對我影響很深,那時總覺得他們揀的歌風格相當特別,和Uncle Ray很不相同,例如他們會播Bossa Nova節奏的Sergio Mendes & Brasil '66……或許是這兩位DJ將我從上榜的流行曲世界,帶到去其他像輕爵士、中間路綫、World Music的類型。
 
 
從大路開始
 一九七年我慕名在樂宮戲院看了《Woodstock》(《胡士托青年音樂節》),它記錄了一九六九年在紐約胡士托舉行三日三夜五十萬人「朝聖」的音樂節精華片段,此片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我自問是西方流行音樂迷,怎麼片中現場五十萬人歡呼的表演者,除了Joan BaezJoe Cocker(聽過他《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的版本)之外,其餘像Sly And The Family StonesCrosby Stills & NashTen Years AfterThe WhoJimi Hendrix等,我竟全無認識,然後才驚覺我的所謂流行音樂知識原來是那麼片面,看完《Woodstock》才知道天外有天。
 
 
後來才明白,我成長時在香港的流行音樂世界並沒有Counter Culture這回事,都盡是Crowd Pleasing,很「中產」的大路歌曲,到我開始學走「小路」,可能是本身性格、品味問題,也捨棄了Hard Rock、地下音樂而偏向中間路綫、JazzStandards,但無論走甚麼小路都總是從大路開始,電台的確是我在音樂方面的啟蒙老師。
 
 
相關參考:
1977年號外懷舊六十年代紀 -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