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The Children's Hour                                                     2015 12                         號    

 
 
 
117號香港 LGBT 遊行日,忽然想起在家中 DVD 堆某角落的《The Children's Hour》(港譯《雙妹怨》),兩個主角柯德莉夏萍和莎莉麥蓮都是我的至愛。它在1961年推出時我尚唸小學,沒可能看到,應該是上中學後,在放映西片的戲院十二點半那場專門放舊片,票價低廉的「早場」補看的。
 
 
它是早期少數明確涉及同性戀題材的荷里活電影其中較為一般觀眾接受的一部,它刻畫同性戀不隱晦,但克制,最後同性戀的莎莉麥蓮吊頸自盡,可能更有「警世」作用,幾十年後安坐家中重溫這部黑白小品,從現今的角度看,當中每一場戲都可以被視為政治不正確,但在1961年的 context,能夠拍出這樣一部同性戀者做主角又同時牽動人心的電影也是十分難得的。
 
電影原著大有來頭,是根據 Lillian Hellman 1934年在百老匯上演了兩年,後來又去倫敦演的同名話劇改編,不過電影的時代背景已更新到1960年間,兩個年近三十的大學同窗兼好友開辦一間約有二十名學生的小型寄宿女校,當中一名頑皮搗蛋的麻煩學生不甘被老師責罰,不想留校,故意在她祖母跟前誣蔑兩個老師有“unnatural” 關係,還說見到她倆在房間接吻,祖母聽到大感震驚,除了馬上勒令孫女退學,更通知其他家長,一天之內所有學生都先後退學,一眾恐慌家長急不及待把他們的女兒接走。
 
話劇劇照
 
兩位老師以誹謗告上法庭但沒贏到官司,而這場訴訟竟成了全國報章的頭條,令她們兩人名譽盡毀,到處受歧視,不單柯德莉夏萍與她的未婚夫感情備受考驗,連當醫生的未婚夫也感到社會壓力,醫院當局要求他謹重考慮這頭婚事,雖然他相信他的未婚妻和她的好友之間「冇嘢」,但他們之間的感情和關係已再不可能「冇嘢」一樣了。
 
讀到這裡讀者會問:何來同性戀?只不過是一個學生的誣蔑、惡意中傷。從兩個女主角沒第三者在場私底下交談的內容,可以看出她們真的並沒有性愛關係,她們是「清白」的。但到差不多終場時,莎莉麥蓮向柯德莉夏萍剖白她的確是同性戀,而且一直都暗戀夏萍,以前她選擇不去面對她的性取向,壓抑這股慾望,直到這個學生「無中生有」的誣蔑才令她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明白到為什麼會如此妒忌柯德莉夏萍的戀情,而自己又從不好好交男友,她覺得是她一手摧毀了他們三個人的幸福,最後她趁柯德莉夏萍出外散步,反鎖自己在房間吊頸自殺。
 
 
我小時候看這部電影時不明白莎莉麥蓮為什麼反應如此激烈要自毀生命,其實當時那個祖母已從孫女身上套出事件的真相,知道自己「冤枉好人」,十分內疚親身上門道歉,應承將真相公開還她們兩人清白,並賠償一切損失,而柯德莉夏萍聽了她好友的真情剖白仍對她不離不棄,共同進退,她何必自尋死路?
 
 
今次重看我好像明白多了些,在那個保守的年代 “come out” 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對方的理解支持及認同是至為重要,她的剖白並沒有動搖她倆的友情,柯德莉夏萍沒有捨棄她的好友,依舊準備兩人相依為命一齊生活,但最大問題是她的反應,完全沒有為莎莉麥蓮向她 “come out” 的勇氣有所感動或有作一些鼓勵和支持說話,她選擇了不相信莎莉麥蓮是在講真心話,自圓其說她只是  “tired and worn out”in other words,柯德莉夏萍完全迴避了同性戀的議題,當一個人挖出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而自己唯一至好的朋友竟好像要你重新埋藏,繼續偽裝,相信那才是莎莉麥蓮至大的打擊和傷痛,她不能再對自己的 sexuality 視若無睹,而發覺身邊原來沒有一個人肯與真正的自己同行,可能那才是她結束生命的最大原因。
 
 
當年柯德莉夏萍和莎莉麥蓮都是如中方中的巨星,很難得她們肯合作拍一部有如 chamber music 的靜態小品,片中多場重頭戲都以暗場交待,像女生向祖母告狀是用耳語,觀眾聽不到,一個學生家長終於肯告訴柯德莉夏萍他要女兒退學的原因,是通過莎莉麥蓮主觀鏡頭,隔住道門望著兩人在室外,觀眾也是聽不到談話的內容,法庭審訊的高潮戲更完全沒有出現,試想在法庭內控辯雙方的盤問會與片中温文爾雅氣息多不協調?最後莎莉麥蓮自殺那段時刻,鏡頭是跟住柯德莉夏萍獨自在校園散步而不是拍在房中內心掙扎的莎莉麥蓮 …… 都是 understatement 是最佳示範。
 
 
導演是大名鼎鼎的 William Wyler,《雙妹怨》算是他後期的作品了,似乎他真的很喜歡這個劇本,話劇公演後兩年,1936年他已改編拍成電影,名《These Three》,因為當年保守電檢尺度,內容竟改成一般的三角戀,不知是否心有不甘,多年後當檢察制度較放寬竟又重拍一次「堅」的。William Wyler 似乎對「不尋常」的戀情有偏愛,《戀妹怨》之後隔了幾年,他遠赴倫敦取景拍改編自 John Fowles 著名小說《The Collector》的《蝴蝶春夢》,宣傳口號是  “almost a love story”,電影捧紅了 Terence Stamp,也是 William Wyler 晚期的代表作。
 
 
 
 
相關參考﹕The Children's Hour Official Trailer #1 - 預告片 (YouTube)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coming out scene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