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 錯過了的仿古美劇:《Mad Men》 2015 年 7 月 立場新聞
電視劇《Mad Men》合共七季終於播完了,對於它的 die-hard 擁躉確是依依不捨。
在最後一季有一場戲,男主角的前妻 Betty 重返校園讀碩士學位,一天她在校舍的梯間暈倒,由在場的同學送去醫院救治,她蘇醒後奇怪她明明是 Ms. Francis,怎麼醫生會稱她為 Mrs. Robinson,醫生說那幾個送她來的男生是如此替她登記的,顯然是那個頑皮的男生開玩笑;Betty 這位超齡學生,她的美貌,她的寡言一直令身邊的學生(特別是男生)好奇,可能曾在背後開玩笑當她是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 裏面勾引世侄那個 Mrs. Robinson。
Betty / Mrs Robinson重返校園
像這典故,如果沒有看過 1967 年推出的《畢業生》就茫無頭緒,亦因而減低了看時的趣味,《Mad Men》其中至引人入勝之處,就是全劇九十二集到處隱藏了無數這類典故。一般評論皆讚嘆此劇在視覺上的準確考據,一絲無遺地呈現出 1960 至 1970 年的美國風情,這說法又沒誇大,特別是當考慮到負責佈景、道具、服裝的團隊,應該沒有多少個親身經歷過那個超過五十年的年代,全憑資料搜集加想像將當時的氣息重現,就更叫人佩服了,如果定鏡來看,每一個鏡頭畫面上所有的細節,皆有心思,皆得來不易,《Mad Men》之成為神劇,絕非無因。
電影《畢業生》中的 Mrs Robinson
反觀本地的懷舊製作,包括電影、話劇(電視就更不用說了)又是何其的草率,一舊就找一兩首白光來播,或女的梳馬尾,男的梳鵝蛋頭,在抗戰期間可以大跳 Cha Cha,六十年代的媽姐可以飲 XO,四五十年代的香港竟以「公里」做單位,或加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大功告成。即使懷舊大師杜國威的話劇亦充斥著大量這類時空錯配,製作人連些少資料搜集和考證皆懶得做,也許他們覺得現時入場的年輕觀眾根本分別不出來,又何需費時失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其實像我即使一把年紀,也沒有在六十年代的紐約生活過,又怎知道《Mad Men》裏的寫字樓、酒吧、餐廳、家居有幾真確,但我相信認真、一絲不苟的專業精神總能在作品中反映出來,那個 look 是有生命的,也令觀眾感受到他們是在見證歷史,大概也只有王家衛的作品才做到了。
但除了視覺,我上文也提及過,《Mad Men》的劇本處處都兼顧六十年代的環境,對白用的字眼、「潮語」都符合當時日常談話的模式,劇中每集每環節不同的年份從沒有用字幕打出來,大都是從角色談話時偶爾提到一些大小新聞(像人類登陸月球、瑪莉蓮夢露自殺等)隱約交待,將劇情放入了歷史的 perspective。所以不熟識美國流行文化和近代史的觀眾看此劇時,必然錯失不少細節的精妙處,我相信美國人看此劇時,除了更易投入,也會接收到,起碼遠比我更多訊息和弦外之音。
《Mad Men》將來甚至可能成為研究美國人「集體回憶」的重要文獻,它和真正在六十年代拍的電影電視不同,它是仿六十年代的第二創作,可以說是現今美國人的回憶,所以它更能反映到美國人對這段歷史時空的想像和觀感,怎都好,《Mad Men》絕對是電視史上最成功及最具水準的劇集之一,TVB 沒有買來播,或許正好解釋 TVB 為甚麼是 TVB。
相關參考:原文在立場新聞網站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