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緣 —— 最近遇上的兩本書       2011 3         讀書好
 
 
最近我在《女人就是女人》再版的序言中這樣寫着:
 
特別是看到近年很多作者﹐大家都那麼努力去推出無論在題材上、形式上都極具創意的作品﹐而我竟又來一次「循環再用」去攻佔那原本已很狹窄的市場佔有率﹐算不算有點「厚着面皮」呢?
 
的確﹐逛書店看到五花八門的新書﹐很多作者名字都未曾聽過﹐真的有點抱歉地不能甚麼都買下來﹐那麼接觸到一本新書、一個新作者是要靠一點緣份了。最近就接觸到兩本有着這種緣份的書。《中國製造》是和陳寧去探訪前 Milk 雜誌編輯洪欣榮在尖沙咀的工作室﹐臨走前他不經意地從書架抽出兩本送給我和陳寧。《紙城》則是我網站的一位讀者寄送的﹐作者是她一位筆名叫「麻手」的朋友。
 
                                             出版:藍出版
 
科幻之城
現時「實物在手」的「書」要跟很多同是文字的姊妹媒體競爭﹐特別是電腦、電子閱讀器上的文字﹐我認為「書」要跑出來就一定要盡顯它的特性﹐《紙城》正正有着「書」的特性。它十分注重結構、形式及秩序﹐全書共分為九章﹐每章以香港一個區作為標題 (我不清楚書中這九區是不是全港十八區其中的九區﹐如果是﹐會不會意味着可能會有續集?) 每區內有一個與「紙」扯上點關係的短篇小說﹐以及一篇與小說主題或題材約略又扯上點關連的散文﹐感覺上很工整。
 
其實一看到以香港的區域做標題﹐很自然就馬上聯想到懷舊、保育、尋根、集體回憶 (一個我愈來愈感到煩厭的口號) 這類題旨﹐起初我確是提不起興趣去翻閱它﹐但當我努力看完第一個故事﹐講牛頭角下邨的〈戀生〉﹐出乎意料地發覺原來是一個科幻短篇﹐內容甚是有趣﹐就停不了地看下去了。原來九個短篇都是充滿黑色幽默的科幻故事﹐作者有非凡的想像力﹐將我城的民、生﹐以及一些似曾相識的新聞化成匪夷所思、怪誕離奇的個案﹐如果有興趣再深入一點細讀﹐又隱約嗅到一絲對香港人、香港事、香港心態的諷刺﹐可以說是一本在編排上、內容上都很有特色的小書。
 
沙石不是沒有﹐譬如那九個故事的水準是有差池﹐不是個個同樣精彩﹐可能打頭陣的頭三個故事 (分別講老屋邨離奇地年輕化﹐瘦無可瘦的終極瘦身﹐以及一個來歷超乎想象的候選議員) 太出色了﹐後面的有點無以為繼﹐在主題上或許更有野心﹐但內容就給前面三個的天馬行空比下去了。那些跟在每個故事後面的散文﹐大致上與它所「屬」的那區或那個故事有着些少關連﹐但有幾篇又似乎是完全獨立﹐像那篇附在油尖旺區有關六四的反思﹐我就想不通為甚麼它會放在油尖旺?可能作者覺得那篇文章很有代表性﹐無論怎樣都要找個位擺放。
 
這正好帶到我覺得此書美中不足之處;作者給我的印象好像是有點不甘心只寫一些以香港為背景帶科幻色彩的故事﹐她想言志﹐但很多時書中小說的部分和她言志的散文那部分確是相當的牽強連在一起。至於我不怎認同她當中某些觀點﹐那是我個人的主觀問題﹐與書的成績無關。我只是想說:寫一些 intelligent 而又富娛樂性的小說有甚麼不妥?「通俗」真的那麼可怕?為甚麼非要將它們包裝到言之有物﹐非具社會意識不可?
 
另外﹐還有一小瑕疪﹐其實也是我個人對形式的執着。我讀到書中最後一個故事 —— 沙田區的〈留白〉時﹐發覺它承接了先前其他故事的一些情節和人物。如果這個壓軸的故事能將前面的八故事串連在一起﹐那在結構上而言就真是至完美的終場了。但現時它只是連上了當中幾個故事而不是全部﹐反令我感到有點不上不下。
 
 
《紙城》還有一個副題﹐叫「願城市很科幻」﹐我認為這副題對消費者決定要不要買這本書是有關鍵性的提示﹐現時只把這重要的副題用很不顯眼的顏色印在很不顯眼的位置﹐而且就出現只此一次﹐是編輯的大意﹐抑或是刻意的不屑去「商業化」呢?但對我來說「科幻」暫時仍是我對作者麻手最大的期待。
 
新中國美學
翻看洪欣榮主編的《中國製造》真是感到無比可惜﹐如此龐大的資料搜集工程﹐如此豐富的內容﹐怎編輯到現時這般雜亂?像用上《中國製造》這樣抽象的書名﹐加上那個趕客的副題「中國當代輕工業製品圖鑑」﹐叫這本書如何去接觸到它的目標讀者?怎可能有似樣的銷路?
 
                                                  出版:THINK SILLY
 
它是一本以照片、插畫為主打的畫冊﹐搜羅了無數主要在中國解放後、改革開放前的國產家庭日用品、家電、文具、玩具、服飾、商標包裝、鐘錶、車輛等等﹐可以說是包羅萬有﹐多到目不暇給﹐但在千百樣種類不同的產品中又隱約追索到一套相當統一的美學風格﹐簡直可以稱之為 kitsch 大全。如果把書名改為近似「新中國美學」之類﹐可能更貼切﹐而且肯定更能吸引讀者。
 
 
另外﹐書中展示出來的物品實在太雜太多了﹐而它的分類又不夠明顯﹐缺乏方向感﹐不集中。其實大部分的展品都是典型改革開放前、未與西方接軌、可能受了一點蘇俄影響的設計﹐所以主編應該大刀闊斧些﹐把書中較近期、在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產品如旗袍、一些運動服、波鞋等﹐以及解放前的國粹如古董家俬、民間門神掛畫之類﹐通通放棄不用﹐風格肯定會更統一明朗﹐而不是像現時般有如雜價市場。而且這本書的 presentation﹐一件一件物品平排擺放出來﹐過於平鋪直敍﹐太呆板了﹐怎不在設計上大膽些﹐活潑些?可能近年很多流行雜誌太着重資訊的直接傳送﹐於是我們經常看到沒完沒了的一頁一頁的波鞋、一頁一頁的背包 …… 而曾在 Milk 任職的洪欣榮是不是潛移默化受了這類風格的影響?但作為一本大型畫冊﹐我總覺得是需要某種形式的 editorial。去年中高世章在 IFC 的香水瓶展﹐如果他不是用一幕幕舞台佈景去襯托他的收藏﹐而是將它們工整地擺放就算﹐能夠得到如此大的迴響嗎?
 
 
據洪欣榮說﹐這本 Made In China 現時只有機場的 Page One 有得出售﹐其實也不沒有道理﹐它的確會吸引外國人多於香港人﹐我們當中愛國那些﹐似乎只是愛它的意識形態 (!!)﹐有甚麼人會愛它的美學?所以本來很值得去重新編排包裝改良﹐想落可能真是落得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