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的不尊重 2011 年 7 月 號 外
上期我寫劉雅麗演唱會,提到散場後在大堂買了幾張她的 CD,是由較小規模的唱片公司出版,但包裝得很落本很具心思,看得出公司的主腦是個有心人,明知這類懷舊唱片銷路有限也不會敷衍了事。在其中一隻 CD《約會2》…… 的封套內這間名為〈音樂堡〉唱片公司的老闆叢煒寫了一封〈給樂迷的信〉,慨嘆現時經營小型唱片公司的艱難,及消費者對音樂人的不尊重。他說有次在中環一間唱片店看到衣冠楚楚的男士拿著他旗下一個歌手珍納 (Jheena Lodwick) 的《All My Loving》粗鄙輕蔑地道:「賓妹怎值那麼多錢!」
這句話可能真的傷得叢煒先生很厲害,他後來甚至用上「牠」去形容這位男士!我也同意這位顧客的態度確是有問題,不止不敬,更有歧視成份,但我對菲藉歌手也確實有一些不怎正面的看法。
我同意菲律賓人大都有頗高的音樂天份,從這些舊照片中看到,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有聘用菲藉樂手,在香港我們熟識的至少有杜麗莎(那個蘇珊又是不是菲藉的?)。很多菲藉歌手的確唱得很有水準,他們往住比中國歌手較「放」,因此更適合唱西方的流行曲、爵士樂,我絕對相信他們當中有著不少在音樂上很有品味,但很可惜,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迎合市場,唱的儘是最為人接受,最風行,很不幸亦即是最俗氣的歌曲,在我的過往經驗,我似乎不曾聽過有深得我心的菲藉歌手,所以如果替菲藉歌手出唱片,沒有找來有遠見有品味的監製替他們選曲編曲,結果還不又是一張「精選金曲加靚聲」……?
矛盾的是,其實也是很無奈,即使推出不那麼商業化,甚至曲高和寡的 CD,為什麼我們要買它而不是外國一流音樂人的錄音?說我政治不正確我也要說,菲藉歌手始終是欠缺了唱爵士樂那份很重要的 sophistication,或許真的要像 Lea Salonga 那樣在國際樂 / 劇壇浸多年,才修成正果,而且在華人地區,如果有中國人出版唱英文歌的 CD,在市場上總會佔些優勢,起碼「自己人」會多了一點親切感和較易認同。菲藉歌手於是更要買上雙重保險,絕對要灌錄些萬無一失的「長青金曲」,希望吸引到較廣層面的消費者,但那些可不是我想聽的歌,而這類唱片也肯定不會替公司帶來名氣或聲譽。
劉雅麗這張 CD 的封套,除了叢煒一封信之外,也列出了所有擔當伴奏的樂手的名字,在本地很難得,這是對樂手 / 幕後人士的一份敬重,另外 CD 收錄那十三首歌的歌詞也都附上了,但奇怪的是怎見不到這些經典時代曲的作曲 / 填詞人的名字?在外國很多 CD 封套連茶水部都鳴謝一番,那又確是矯枉過正,但作曲 / 填詞人,—首歌如此重要的人物,可以說是歌曲的靈魂,他們是何許人也省了不列出來,實在對音樂或音樂人不太尊重了,這間唱片公司—〈音樂堡〉是我第一次接觸,如果他們連這些如此重要的資料都忽略,實在令人感到相當失望,無論他們怎樣有熱誠、如何努力落本把無補於事。
另一個對音樂不尊重的例子是來自國內一張標貼著「專供出口」的 CD《Moonset Bar》(月落酒吧),一張聲稱是用了 HD-Mastering 的非凡錄音技術的 HDCD,除了印上「日本 Master 技術處理、德國後期母帶製作」的口號,這張 CD 亦包裝得份外精美。收錄的十四首歌大都是較劉雅麗那張 CD 的選曲後期的國語時代曲,而我聽了之後確是相當喜出望外,想不到比 CD 的編曲配樂水準音如此高,不止不「土」,而且帶有濃郁的爵士和 laidback 色彩,可以說終於活化了沉睡多年的「時代曲」這個品種,相比七、八十時代像甄妮、鳳飛飛等人翻唱古老時代曲那些老套俗氣的配樂,簡直有如天國與地獄,我慶幸我們終於可以驕傲地,無須自卑地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自家作品,更難得是這張雜錦 CD 的男女歌手都很用心把歌曲演繹得甚是精彩,不但聲線好,技巧高,而且充滿著餘韻。
今次 CD 的封套不單止印了全部歌詞,還兼有英文翻譯(真的有野心打入外國市場?!),而且終於清楚列出每首歌的作曲及填詞人,令我舒了一大口氣。
但可惜這口氣畢竟是舒得太早了,今回竟又輪到所有伴奏樂手的名字欠奉,甚至這些歌曲的監製、編曲人也沒有留下一名半字,更難以致信的是,連這些歌由誰主唱也是個謎!為何神秘至此?不可能如此粗心大意吧!
唉,可能這些都是些沒有名氣的「酒廊歌手」,屬廉價勞工,而公司主要都是以 CD 的音色效果來作賣點,其他一切可以不理,但像這樣似樣的一個製作,台前幕後班底完全變成無名英雄,實在很可惜,甚至有點心酸,那是多麼可惜一回事,正好又是對音樂及音樂人不尊重的再一次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