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版序 2011 年
在 2011 年,內地和香港竟不約而同重新出版我在 20 世紀 80 年代結集成書的《女人就是女人》。
80 年代!?唉,不給人嘲喻內容全都是些恐龍時期的億年舊事才怪,叫我怎樣去辯解現時的再版仍是有著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呢?文字的魅力?未免太高估自己了吧,哪有作者會對自己的文字沒有信心的?可不是重印舊書的理由啊。
我能說的是,我全然相信我筆下這些女性非凡的魅力,甚至有信心 21 世紀新加入的讀者也依然會被她們吸引。
而出版《女人就是女人》簡體字版,我認為還有著更深一層的文化歷史意義。
此書完成於 20 世紀 80 年代,正值國家改革開放的最初階段,一時間無數外來文化湧入先前封閉了十多年的中國,在這個斷層、啟蒙期,最基本、最大眾化的材料總會較易為大眾接受,像鄧麗君的歌曲、像香港的電視劇(《上海灘》、《射雕英雄傳》⋯⋯)。之後的 31 年,隨著資訊發達、互聯網普及 ⋯⋯ 到我們察覺時,中國早已與世界接軌,成為地球村至重要的成員。
正如張愛玲在《對照記》終結所寫:“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 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在這個猶如光速般的銜接過程中,不免囫圇吞棗,從“那”到“這”,中間的確會漏掉很多材料,當然對大部份人來說,也許不過是些較次要的東西,就拿對香港的認識為例,有些時期較另類、較精緻,或一些次文化,可能在到“這”前,都匆匆被忽略或遺忘了,但它們卻又真的曾經存在過啊。《女人就是女人》在某個角度看,的確是這個沒完成拼圖的一小塊片,我希望此書能為一些讀者“解釋”他們心中一直存在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疑問。
最後我想提到一點,書中很多人物對內地讀者來說大概是相當陌生的,我個人的經驗是:我本身很多時都甚愛讀外國書報雜誌裡頭的名人專訪、小傳或側寫,哪怕我對這些人物可能也是毫無認識,有些名字甚至聽都未聽過,但他們傳奇、不凡、精彩的一面,總能深深地吸引我,滿足到我的好奇心,有時甚至給我增添靈感,替我的人生指出不同的方向及一些我先前從未想過的可能性。
我很希望這本書,在這個層面也能發揮些微近似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