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越劇? 為甚麼戚雅仙畢春芳? —— 陸離 1985 年 4 月 號 外
越劇
在各類劇種之中﹐我偏愛越劇﹐因為﹕
(一)越劇是中國戲曲之至柔。
(喜歡陽剛的人﹐請聽京劇。)
(二) 越劇的明朗節奏﹐最能配合七個字的押韻句子及間中加插的三個字過渡句子﹐簡直天衣無縫。不似崑曲字少音多﹐拖拖拉拉﹐平白辜負了曲詞的文字節奏。
類似例子有粵曲之南音﹐同樣節奏明朗。惟在南音與越劇之間﹐筆者仍然偏愛越劇。
(三)越劇時有新調。
自成流派的演唱者本身就是作曲家。不似其他戲曲﹐永遠舊調新詞﹐少有例外。
(四)越劇顫動的 Z 音﹐V 音﹐濃厚的 B 音﹐D 音﹐較諸評彈更加迷人。對比下來﹐原本清爽的 S 音﹐F 音﹐又倍添特色。
不似其他劇種﹐多半 S 就是 S﹐F 就是 F﹐乾枯單調。
(五)一般京崑迷詬病越劇做表不若京崑嚴謹﹐筆者的反應是﹕話之佢。
(六)喜歡北派的戲迷又嫌越劇重文輕武﹐筆者的反應同樣是﹕話之佢。
===================================================
戚雅仙
在眾多戲曲花旦之中﹐我最欣賞敬重「戚調」創始人戚雅仙﹐因為﹕
(一)戚雅仙無論演和唱﹐任何時候﹐必定十全十美﹐永遠不會失手。
(二)戚雅仙姶創的「戚調」﹐最奇特﹐最耐聽。由戚雅仙本人用女中音 —— 女低音唱來﹐尤其符合「悲旦」的盛譽。
(如果你偏愛黃鶯出谷的女高音﹐你肯定不可能欣賞戚雅仙。)
(三)戚雅仙的韻味﹐既似大提琴﹐又似深山寺院的裊裊鐘聲﹐深不可測。
===================================================
畢春芳
在眾多戲曲小生之中﹐我最「迷」畢春芳﹐因為﹕
(一)畢春芳的聲音最合我耳。
(二)畢春芳所作旋律最啱我聽。
(三) 畢春芳「滿不在乎」的演唱方法﹐最得我心。
(尤其喜歡她心情好時隨便在中間或結尾加一個「呀」。更喜歡她唱完「三個字過渡句子」尚未到「七個字押韻句子」之時﹐多半用力頓一頓﹐甚至噴一下氣﹐好像「勸娘子 ……」、「娘子是 ……」、「十八歲 ……」、「又誰知 ……」之類。她是筆者所知唯一可以將噴氣也變成藝術的歌唱家。)
(四)如果戚雅仙是森林﹐畢春芳就是小鹿。
如果戚雅仙是大海﹐畢春芳就是浪花。
我從來不計較畢春芳演技不夠細緻深入﹐也不在乎她喜歡在台上印來印去。天知道我「迷」聽畢春芳「迷」了二十幾年。直至一九八三年方才第一次看見她真人在台上演出折子戲 (庵堂認母、回十八、樓台會)﹐又直至一九八五年 (今年﹗) 方才第一次看見她真人在台上演出全劇 (光緒皇帝、玉堂春、血手印)。二十幾年以來﹐畢春芳到底是什麼樣子﹐筆者連見都未見過﹗
按一﹕早在一九六二年左右﹐我就寫過「我獨偏愛畢春芳」和「畢春芳道成肉身」兩篇文字。
按二﹕我第一位「正式拖手仔的男朋友」的第一份禮物就是畢春芳戚雅仙兩張長壽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十八相送〉與〈樓台會〉時維一九六二年左右。
按三﹕我現仍存有畢春芳戚雅仙七十八轉唱片《玉堂春》一大疊。另有一小疊七十八轉唱片折子曲詞﹐均一一註明「白 30﹐唱 7」或「白 3、唱 5」諸如此類﹐意謂畢春芳唸白幾句﹐唱曲幾句﹐恨其唱得少也。
(五)歸納說﹐畢春芳唱腔與所作旋律﹐實情同時包括起碼以下四種特色﹕
1. 戲曲應有的基本韻味。
2. 類似流行曲的額外魅力。
3. 與狹義古典音樂巧合相似的爽朗節奏。(按﹕尹桂芳較似域華蒂﹐畢春芳較似莫札特。當然筆者只是說兩者之間可以在某些地方抽出公因子﹐而並非在兩者之間隨便放上一個等號。)
4. 畢春芳還有一個前無古人的特色﹐就是孩子氣的「嗲」﹐又可與西洋歌劇男高音的「嗲」相互比較。然而西洋歌劇男高音一般只有在發惡之時或者在窗外 (後台) 高唱「倒板」之時﹐方才更「嗲」﹐畢春芳都是應「嗲」則「嗲」﹐可「嗲」則「嗲」﹐誇大一點說﹐簡直是「嗲」之「時」者也。
最後補充﹕畢春芳的唸白尤其要命。俗云「千斤唸白四面唱」。如果你聽過畢春芳在《玉堂春》裏說「不提也罷﹗」「慚愧呀慚愧」等等﹐以至《庵堂認母》三次「請師太帶路」的不同演繹﹐而仍然不喜歡畢春芳者﹐那只好說你跟她大約註定是沒有緣份了。
那麼﹐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