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輯 Charisma —— 鄧小宇 circa 2007 年 號 外
《號外》過去三十年有些什麼精彩的文章﹖要我作出選擇就一定會限於十分的個人化。首先有好幾年的《號外》我根本很少留心去讀它的內容﹐較近期的文章又覺得「擺放期」未夠﹐像醇酒一樣﹐我認為一篇佳作仍是需要時間儲存才能修成最終的芬芳。不過幸好是《號外》歷年來精彩的文章真的是多不勝數﹐所以即使我如何的偏見﹐如何主觀﹐排出來的也肯定不會差到哪裡﹐不可能令讀者覺得貨不對辨﹐可惜的是﹐有不少極具份量的佳作﹐和我本身的口味﹐興趣不同﹐無緣出現在我的選擇﹐只能說聲對不起﹐最後請容許我放縱﹐我未來的挑選會包括我過往在《號外》發表過的一些作品﹐畢竟我最熟識的都是自己寫過的東西。
在我翻看以前的《號外》的過程﹐回到八一年六月那期的特輯 “Charisma”(魅力﹖風采﹖光芒﹖)發覺裡面八篇文章﹐正如主題﹐都寫得十分 charismatic﹐精彩﹐動人﹐我直覺得自己在無意中竟找到可能是《號外》(起碼在文字上)最輝煌的一期﹗
由於篇幅所限﹐我今期選登了其中四篇﹐其餘四篇是陳冠中寫 Jessica Mitford —— 一個對他有啟蒙性的 Investigative Reporter ﹐我自己寫美國作家 Gore Vidal**﹐陳欣健寫那一期的封面人物﹐占士甸﹐及藍石(現任某日報新聞版老總)寫法國導演 Jacques Demy。
現在大家讀到的四篇﹐已故的《號外》「元老」作者丘世文﹐他對文學的修養無可致疑﹐由他寫自己在青少年時已視為偶像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卡繆簡直是駕輕就熟﹐不過最精彩之處是他在文章中也帶出了他成長時與卡繆﹐與文學的緣份和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典型的丘世文感性之作。
寫孟甘穆利奇里夫的何國道是我在九龍華仁念中學時的師兄﹐當年他的評論文章已登在傳奇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在馬龍白蘭度、占士甸之前﹐我們曾經有過一個氣質如此無可比擬﹐光芒萬丈叫做孟甘穆利奇里夫的慧星﹐由何國道梟梟道來﹐令我有著再去找他一系列經典作品來重看的衝動。多年前何國道已移民紐約﹐現在每週仍用「杜杜」的筆名在《明報週刊》寫專欄。
梁裕生筆下的 Diana Vreeland 又是另一類的光芒萬丈巨星﹐在七十年代她是紐約時裝界、社交界的皇太后﹐有著呼風喚雨﹐主宰時裝/靚人界生殺的至高權力﹐而梁裕生可以說是《號外》第一代的時裝編輯﹐在我們經濟拮据的時期﹐他以「志願軍」的姿態﹐幫了《號外》在時裝﹐trend setting﹐ visual 方面不少忙﹐我們至今未能忘。他在這短篇裡生動、俏皮的文筆﹐正好配合到這位太后和她掌制的那個皇朝當年的氣派。
至於黎海寧﹐她寫這篇 Jacques Brel 時仍未到三十歲﹐有如是寫給 Jacques Brel 的情信﹐但亦可以讀作她對自己成長期對文化熱烈追求的輓歌。在中學時我已不時聽到黎海寧和她的同學 Amy 對 Jacques Brel 的鍾情﹐耳目濡染之下﹐我十九歲第一次到紐約看我第一個 Broadway show﹐竟不是 “Hair”﹐而是 off - Broadway 的 “Jacques Brel Is Alive and Well and Living in Paris”。
Eumir Deodato
世事往往是出人意表﹐像剛才提到那位 Amy﹐她對音樂的品味和知識我向來都佩服到五體投地﹐號外創刊第一期﹐我就誠邀她寫音樂﹐她亦交來一篇也是她唯一一篇﹐介紹了音樂人 Bob James﹐Deodato﹐Gabor Szabo﹐Maynard Ferguson﹐Herbie Mann﹐Pat Rebillot …… 想不到若干年後不知為什麼她忽然要和她曾經沉迷過的音樂劃清界線﹐近年更迷上了日本尊尼事務所旗下的藝人如 Smap、Kinki Kids、V6 等﹐不過公平一點﹐她也喜歡 Dreams Come True﹐Southern All Stars 等較「高檔」的音樂﹐但與她以前極冷門的偏愛﹐完全是不同級數﹐是她母愛心理作崇﹐抑或我的確是走漏了一些可能是極品的好音樂﹖畢竟一個在十八歲已迷上 Jacques Brel 的少女﹐我對她的選擇也應該要有信心吧。
V 6
看到這些作者對他們偶像的真情流露﹐你們心目中的偶像又是誰﹖
**我寫Gore Vidal那篇輯錄在《吃羅宋餐的日子》一書。
Jacques B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