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走向平庸 --- 是《孔雀》的主題,《長恨歌》的成績                      2005 7

 
 
 
《孔雀》裹沒有奇蹟,沒有神話
在柏林影展得大獎的中國電影《孔雀》,驟眼看,好像沒有什麼「睇頭」。它的結構基本上是分成三段,每段以片中三個主要角色 —— 姊姊、哥哥、弟弟其中一人為重心,點點滴滴,零碎地勾劃一個內地平凡小家庭由 1977 年(剛好改革開放開始)伸延到八十年代的變遷。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起碼聽落我就覺得了無新意,但始終因為它得獎,崇尚名牌的我也就多了份看下去的動力。電影的第一章以姊姊為重心,看落感覺得「還可以」,仍在少女階段的女主角內心充滿著浪漫和激情,一天她在野外看到一團傘兵練習,幾十人一下子從天而降,剛好降落在她跟前的是一個英偉的年輕軍官,令她心儀了,於是她毅然跑去報名從軍。是她嚮往當傘兵的浪漫,抑或只是想接近那位軍官?前些日子我剛看過關錦鵬的新作《長恨歌》的影碟,印象猶深,於是我不自覺地預計《孔雀》的作者會替這位看似敢愛敢做的女主角安排不凡的遭遇,就如《長恨歌》的女主角王琦瑤,一生充滿高低起伏,有如過山車。因而同時我亦開始有點認同《長恨歌》的編劇楊智深對《孔雀》的評語,他的意思大概是說片子不是拍得不好,但為什麼還要拍這類電影?
 
 
看了《孔雀》的頭十五分鐘,我也以為楊智深說對了,我很自然地把它歸納為那類懷舊,家庭倫理,可能還會加點勵志的言情小說式電影。
 
再看下去,我漸漸覺得有點和我當初的想當然不同,女主角並沒有被軍隊取錄(我仍在猜編導再要折磨她多少時間才讓她與那個軍官重遇?),對她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居然自己縫製了一個降落傘,把它掛在單車背後,然後駕著單車在鬧市奔馳,車後的降落傘也就張起來 …… 我直至看到影片的結尾才猛然發覺這一場戲原來就是女主角一生人最浪漫最激情的時刻,之後她有一段雖然差強人意,但滿以為總會開花結果的戀情也無疾而終。影片第一章的結尾,她終於嫁了,而對方竟是一個極為平凡乏味絕不會惹起人浪漫憧憬的木訥司機。她下嫁唯一的附帶條件是要他向領導說項,幫她轉一份較好的工作。
 
 
平庸枯燥的人生
接著下來是以哥哥、弟弟為主力的兩個片段。原來《孔雀》面幾個主角都沒有什麼轟烈的遭遇,也沒有經歷過什麼刻骨銘心的戀愛。身形極為肥胖、有點弱智的哥哥,擁有的固然是一段平凡到極的人生,更令我感到意外,甚至有點不服氣是那個弟弟,選角是編導刻意找來一個清秀、纖弱,好像有著一股敏感、感性氣質的男生,影片的前半部他一直都默默地支持他的姊姊,對父母給他的差遣也從無異議,我總一廂情願以為他最終可能得以擺脫平凡,衝出家庭/父母的束縛,放眼世界,闖出他的新天地,找到他豐盛的人生,像費里尼的 IVitelloniBilly Elliot
 
 
然而滿以為是可愛的弟弟,原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慢慢我們才發覺他其實也不怎樣可愛。他以哥哥的弱智被他同學取笑為恥,甚至嘗試用老鼠藥毒死他,後來他被父親無理逐出家門,但是不是因此就闖出他的新天地呢?我相信他離家之後的際遇,未必轟烈,但一定富戲劇性,不過編導對他那一段日子是怎麼模樣沒有交代。
 
若干年後,姊姊已離了婚,搬返回娘家住。一天,一聲不響,弟弟也突然回來了,並帶同一個看來年紀比他大的女人,還有那個女人的小兒子。
 
弟弟那幾年的空白究竟是怎樣已不再重要,一切已打回原形,他們一家人又再次和以往一樣蹲在走廊吃飯。
 
以前有著清純氣質的弟弟已變成一個終日戴住太陽墨鏡、煙不離手、低俗的男人,靠吃軟飯混日子,帶著老婆的孩子在街邊和些老頭下棋,做做飯,喝喝酒。
 
原來《孔雀》要表達的是沒有奇蹟,沒有神話,沒有勵志的人生,是空洞、乏味、瑣碎、不圓滿、懷著失望、遺憾、唏噓的人生。
 
影片的結尾,他們姊弟倆往市場買菜。在街上,女主角終於見回多年前令她心動的跳傘軍官,然而生活、時間已把他以前的英姿勃發徹底磨平,在我們眼前的只是一個蓄起匹不三不四小鬍子,擔住根快要燒完的香煙,帶著個孩子,等老婆在店內買完東西出來的猥瑣小男人。女主角走近他,表面上好像是在開玩笑,說她曾經深愛過他。那男人一臉茫然,他早已記不起這個好像有點神經失常的婦人是誰了。
 
接著全片最令我動容,最有震撼力的一場,女主角蹲在街角,一邊洗菜,一邊忍不住放聲嚎哭起來!那是石破天驚,無法停下來的哭!我想她的哭對我來說,已不只是為她自己的命運而哭,而是為天下間沒有嘗過真正的愛情的人而哭,為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夢想的人而哭,為那些平庸、枯燥,幾乎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而哭。
 
 
《孔雀》讓我感受到什麼都沒有發生的人生的悲哀,影片結尾點題我們看到劇中那一家大小逛動物園,停在孔雀籠外等看牠開屏。孔雀終於確是開屏了,但在牠開屏之前那家人已走開去了別處。
 
他們到最終還是沒有機會看到了孔雀開屏那一剎那的光輝和燦爛。
 
感覺不到《長恨歌》的呼吸
相比之下,《長恨歌》的情節就一浪接一浪。它的女主角王琦瑤解放前在上海選上「上海小姐」,和國民黨高官同居,經歷過特務式的追殺,解放後她又搭上一個英俊不凡的紗廠少東,替他生了個女兒,然後捱過「文革」,到改革開放之後,她仍有足夠的姿色令一個年輕小子迷上,而這幾十年,她身邊還一直有一個在暗戀她的人 ...... 這還不是典型 melodrama 言情小說的情節?
 
 
在三個不同時代的三段愛情,給張叔平一次大顯身手,盡情發揮的機會,營造璀璨的場面,耀目的服飾,繽紛的視覺效果,來個天翻地覆,可謂極盡視聽之娛(片中好幾段配樂都是他挑選的),這一切也只能在電影中找到,現實生活應該不會如此多姿多彩吧!就是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好好感謝電影了。
 
 
不是拍得不夠流暢,不是故事講得不夠通順,我總覺得整部戲只是徒具外觀的一個真空,不要說感動,或有什麼啟發,我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呼吸。經過了這些年,我總期待關錦鵬給我們多一些個人風格,除了「女人電影」如此籠統的稱號。電影藝術的包容性很強,melodrama 也可以成為傑作,可以傳世。暫且不去提擅拍 melodrama 的殿堂級大師 Max Ophuls 了,像法斯賓達的很多作品,Almodovar 的所有作品,不也都是用上 melodrama 這個模式?但從他們的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世界觀,他們的電影美學觀。像 Max Ophuls,他每一部電影都像是獻給 Gay Nineties* 的輓歌,但每次的變奏都不曾令我們失望過。
 
 
Max Ophuls 最後一部作品 Lola Montes 1955 年首演時給電影公司刪剪了三十分鐘,票房慘淡,劣評如潮,但歷史自有公論,如今大部份的電影學者、影評人都奉它為經典傑作。
 
Lola Montes 劇照
 
《長恨歌》上映時,我相信在大中華它會得到客套、禮貌式的嘉許,但它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它最終會被歷史淘汰、遺忘嗎?
 
至少我是如此相信。
 
 
* 也許有些讀者會覺得我這個註釋有點多此一舉,但相信我,大部份的讀者都不會知道 Gay Nineties 是什麼,一見到個「Gay」字,就常與同性戀有關。Gay Nineties 是指十九世紀後期,歐洲大都會如巴黎、維也納的紙醉金迷,糜爛/優雅(視乎你的觀點角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