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 古老的「現代」和無謂的「深層意義」                                                                   2008 4

 
 
 
 
古老/過時的前衛/現代真是很難頂。
 
記得現代舞鼻祖 Martha Graham 仍在生時,在八十年代曾親身率領她的舞蹈團來港演出,是當年本地文化界一大盛事。其實 Martha Graham 是一個深諳包裝之道的藝術家,她很多名作早在四五十年代已編成,但後來重演時,她總會找來一些當時得令的時裝設計師替她重新設計服裝,以求令人耳目一新。但那次演出,即使當中包括了一些她的經典作品,都令我大感失望,甚至有點替她感到難為情,二十世紀舞壇巨人,這就是了?
 
Martha Graham (1894-1991)
 
她著名,可以說是由她始創的 Graham Technique —— 那些扭曲,絕不是傳統式優美的肢體動作處處可見,但已了無新意,整體上,無論概念、staging、燈光,都只是給我過時的感覺,「現代」是不是比那些「傳統」、「保守」的作品更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
 
又像 2008 年香港藝術節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演易卜生的《建築大師》就看到我懨懨欲睡。
 
 
易卜生對戲劇最大的貢獻是把寫實主義帶到劇場,也是他的強項,他的傳世作如《傀儡家庭》、《群鬼》Hedda Gabler 及前一兩年麥秋他們演出的《野鴨》莫不如是,這部《建築大師》是他老年另闢蹊徑之作,用了大量象徵和較抽象的元素,對當時的易卜生及那個年代可能是嶄新的嘗試,但這種「現代」到了今時今日確已是很過時,相比起其後出現的「現代」/「前衛」作品也顯得格外粗糙、雛形,甚至幼稚,而導演林兆華的手法也是一種我只能說是相當古老及過時的「現代」,而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古老/過時的「現代」更可怕,今次劇本和導演手法皆犯了同樣毛病,對觀眾(起碼對我)來說,是加倍的懲罰了,所以無論主角濮存昕如何有著個人風采,也無補於事,女主角陶虹以一個「婦人」的外形去演一個少女,亦是加重刑罰的另一主因。
 
濮存昕和陶虹
 
反觀榮念曾的《西遊荒山淚》(是年藝術節另一個演出),雖然了無新意,但他的「現代」起碼不會過時,不會有那種「古老現代」所帶來渾身不舒服的感覺。榮念曾作品的視覺、音響之精緻,及其佈局(我指也是視覺上和音響上)之緊密,從不令人失望,但為什麼他和他的集團如進念、林奕華 ......  總愛附加一些無謂的、似是而非的「深層意識」?老實說,我不覺得榮對今回的主角程硯秋有什麼深刻或特別的感覺,可能湊巧今年是程逝世五十周年,於是正好成為最佳的借口拿他做點子,而說穿了也不過是榮把程當是一隻棋子,讓榮繼續表現多一次他一貫風格的 variations
 
 
如果榮覺得 Glenn Gould 某首演奏,Billie Holiday 某首歌曲剛巧配合到現場的氣氛,用它做配樂絕無問題,但為什麼在字幕/場刊中生硬強行擠出程與這些人的一些「形而上」或抽象的關係和玄機?
 
                 程硯秋 (1904-1958)                             Glenn Gould (1932-1982)                       Billie Holiday (1915-1959)
 
我敢說在歷史上,他們三人互不受影響,起碼應該沒有任何記載或資料顯視程曾接觸過 Gould Holiday 的作品,更不用說受其影響了。現時字幕顯示程歐遊那一年 Glenn Gould 出世,而他成名的五十年代程去世,這就是他倆的關係嗎?Billie Holiday 灌錄她晚期作品那段時間程去世,這又代表著他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非要在字幕上打出來不可?而 Leni Riefenstahl 那部宣揚納粹主義的經典 Triumph of the Will 影響了中國的「文革」,這又要算在「文革」前早已逝世的程硯秋身上?
 
        Leni Riefenstahl 1935 年拍的紀錄片《Triumph of the Will》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
 
請不要再拋出這些似是而絕非的什麼深層結構或意念了,但不經不覺原來他拋了,大大話話也有幾十年了。
 
不過,經過了幾十年,我仍會自動自覺去買票看他又有什麼搞作,我想也一定有著某些「對」的地方吧。
 
 
 
相關參考:西遊荒山淚 - 宣傳片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