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Blow-Up 說到 Swinging London                                                                                      2004 4
 
 
 
在百老匯電影中心內的影視店看到它擺出了安東尼奧尼 1966 年的經典 Blow-Up DVD 版,雀躍不已之餘亦不禁抱怨:DVD 風行了這些年,怎麼到了 2004 年才輪到 Blow-Up!當年它在香港上映時的譯名叫《春光乍洩》,和後來王家衛那部無關。
 
Blow-Up 對我來說是一部很重要的電影,它在我唸中三時出現在我的生命,給我帶來了一股前所未有石破天驚的震撼,它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為我未來的品味鋪路,也奠定了我一生人對電影義無反顧的熱愛。更奇妙的是:它把我這個在地球另一角落的中學生,一下子好像和以倫敦為中心,為起點的整個世界大洪流連接上,令我好像已親身感受到道聽途說中的 Swinging London 所發散出的爆炸性和魅力。
 
 
幾年前電影中心搞了一個時裝與電影之 Retrospective 時,曾找我寫有關時裝與電影的文章放在它的場刊,當時我寫的就是這部電影,文章命名叫時裝作為 Raison d’etre,後來那個 Retrospective 沒有放這部電影,文章也就沒有登出來。我記得當時我有這衝動去寫 Blow-Up,是因為它底敏銳的潮流觸覺,見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的來臨,呈現了一種新的心態,新的生活方式,新的 attitude,新的世界觀 —— 而時裝,一下子被提升到文化層面上一個崇高、炙手可熱的地位,一切與時裝有關的行業、人物,如設計師、攝影師、模特兒、公關、編輯、化妝/髮型 ...... 以至這些人的助手,甚至時裝潮流的追隨者 groupies 等等,都變得惹人艷羨,是 GlamourousTrendyHipIn ...... 的同義詞。
 
換句話說,從此時裝就是一切,變成至高無上。
 
1966 年,Blow-Up 在全世界(當然除了當年的共產國家)都造成了轟動,成為文化界熱烈討論的話題,我翻看我當年的剪貼簿,也收集到十多篇談論 Blow-Up 的本地影評。
 
                               1967年的中國
 
但這部電影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
 
在快要四十年後重看這部電影,會依然有著「前衛」的感覺?抑或己過時到叫人發笑?Trendy 是否已變成 Tacky?我真的很想找到答案。
 
但我亦知道我個人的感覺是不能作準,我有著太多先入為主的主觀意欲,但你們又會怎樣看呢?我真的很想知道,特別是那些以前未曾看過此片的人對它的評價。其實 Blow-Up 是一部很多元化的電影,不同的觀眾,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會找到很不同的樂趣!
 
背景倫敦 —— 六十年代的所謂 Swinging London,是全世界潮流的指標,影響力超越了紐約和巴黎;流行音樂出現了 Beatles、滾石一大堆樂隊不用說,時裝有瑪麗關 (Mary Quant) 的迷你裙,模特兒有早已成為 icon Twiggy,髮型有 Vidal Sasson 的幾何設計,冒起來的明星更多到數之不盡 ...... 它的確是一個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時代,而 Blow-Up 正好將這個時代的感覺、氣氛保留在菲林上。
 
 
配樂 Herbie Hancock —— 它的電影原聲帶早已成為爵士樂中的經典,現時的 DVD 有一道聲帶是純放配樂、沒有對白的,此片配樂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兩位主角 Vanessa Redgrave David Hemmings —— Vanessa 如今已變成一個又乾又瘦的老婦人,David Hemming 亦已於 2003 年逝世,看到影片中風華正茂的他倆,怎叫人不感慨!
 
                                        Vanessa Redgrave & David Hemmings
 
模特兒 Veruschka —— 早已成為傳奇的 Veruschka 絕對是 Supermodel 這個名詞的第一代表表者,她在片中出現了三場,主要那場是替飾演攝影師的主角 pose 時裝相,那個 photo Session 把她當年的丰姿完全呈現出來,不過今次重看我委實有點「再見不如聞名」的失望,好像總沒有記憶中來得那麼富震撼力,可能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絕對有來者,一輩又一輩新的模特兒早已超越了她當年的水準。還有她那頭要命的長髮,又乾又假,是不是噴了太多噴髮膠?抑或現時的剪髮、護髮、染髮技術真是大大改進了?
 
                                    Veruschka
 
配角 Jane Birkin —— 她演本片時沒有什麼知名度,仍未去法國發展,未遇上 Serge Gainsbourg,未唱那首經典禁歌 Je T’Aime... Moi Non Plus,但她在片中露毛一場,曾在當時令到舉世嘩然,在片中她表現得相當小家/鬼祟(正好符合了片中人物的身份),和前年藝術節亮相香港,在舞台上氣定神閒、婀娜多姿的現在式 Jane Birkin 相比好像完全是兩回事。我們這群漸老化的 Baby Boomers 絕對擁抱「薑是愈老愈辣」這句說話,亦無限感激差不多六十歲的 Jane Birkin 依然洋溢著少婦的風韻,帶給我們不少鼓舞和推動力。
 
                                                    Jane Birkin (中)
 
小角色周采芹 —— 她是將中國餐館打入名氣界 Michael Chow 的姊姊,海派京劇大師周信芳的女兒,多年前路經香港時亦曾向我們憶述六十年代 Swinging London 的光輝日子。我們在《喜福會》看過渡入中老年的她,在《藝妓回憶錄》踏進老年的她,如今在 Blow-Up終於見到年輕時的采芹,她演主角那間 studio 的接待員之類,有幾分鐘的曝光。
 
                                          片中演攝影室接待員的周采芹
 
樂隊 Yardbirds —— 也是出現了數分鐘,信不信由你,有人真的是為了看當時還未離隊的 Jeff Beck Jimmy Page 同台演出而專程去買 Blow-Up DVDAmazon.Com 的網友影評就有人如此留言。
 
                         Jeff Beck                                              Jimmy Page
 
導演安東尼奧尼 —— 相比之下,前面所講所寫的一切都變得不重要。Blow-Up 是一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說他是大師級,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Blow-Up 也許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很多論者都會投《情事》L’Aventura)一票〕,但要認識安東尼奧尼,最容易投入應該就是 Blow-Up,它可以說是安東尼奧尼最「入世」,最易明,最「冇咁悶」的作品,總言之,它一定會有某些吸引人看下去的地方。
 
                                    安東尼奧尼
 
我相信還有很多很多要買要看 Blow-Up 的原因,但有時看一部電影又需要什麼原因?
 
你碰巧發覺它陳列在 HMV new release,拿起它看看,價錢不是很貴,便下意識地把它放入你的購物籃。有個無聊的晚上,你在眾多的 DVD 中不知怎地會選到它,推它入你的 DVD 光盤,很可能就是這樣,它或許能給你帶來驚喜,那麼我在這裏所寫的一切也就真的不怎樣重要了。畢竟在這個資訊泛濫的年代,Blow-Up 也只是萬千消費品其中之一個選擇,你遇上它,我會說是幸運,你說呢?
 
 
全書很多插圖其實都是從我中學時的剪貼簿抽選出來的,所以看起來殘舊,破爛是少不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