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1997 12
 
 
 
                                                                        Federico Fellini
 
提起馬斯度安尼,不可能不聯想到意大利電影對電影作為藝術的貢獻,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寫實主義開始,以至以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Taviani 兄弟為終結,當中那三十多年確是意大利電影,也可以說是電影的黃金期,經典多不勝數,其中當然少不了費里尼的多部傳世作品。如果說費里尼是電影史上的巨人,一點也不為過,雖然他的電影水準參差不一,尤其是他晚期作品在《想當年》Amarcord)之後的,像《女兒國》(City Of Women)《珍姐與佛烈》(Ginger and Fred) ,真是慘不忍睹,最好不要看。然而他創作黃金期的優秀作品,絕對是影史上最珍貴的瑰寶,代表著電影作為藝術至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八部半》,如果一生人只能選看一部電影,我毫不猶疑選上這部 1963 年完成的傑作。
 
以下幾篇短文是我向費里尼致以至高的敬意和感謝。
 
加比利亞之夜
費里尼的《甜美生活》(La Dolce Vita) 開場第一個鏡頭是一架直升機吊著一個巨型耶穌像在羅馬市的上空掠過。那是 l960 年。
 
                              La Dolce Vita
 
經過三年沒有作品發表,長達三小時的《甜美生活》出現時,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因為它的題材和風格與費里尼以往的新寫實主義很不同,不過之前費氏的確拍過一系列經典名作,即使沒有《甜美生活》或打後的其他作品,也絕對無損他在影史上的崇高地位。
 
《加比利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是《甜美生活》對上一部作品,由費里尼太太、著名的瑪仙娜(Giulietta Masina)演一個單純善良的妓女加比利亞,屢次遭人欺騙感情和金錢。片子結尾時她以為找到的真愛竟掠走了她畢生積蓄,剩下她身無長物 …… 故事聽來太老套了吧,且看費里尼安排的結局:
 
深夜在羅馬的近郊,可能有個派對剛結束,但見一群俊俏的年輕男女湧到寂靜的街頭漫步,他們似乎餘興未盡,在月光下彈結他、唱歌、輕談淺笑,典型有閒階級人家的子女,剛好碰上在獨自躑躅、眼淚仍未流乾的加比利亞。
 
                                                              《加比利亞之夜》終場
 
從這群年輕人身上,加比利亞應該看到他們擁有著自己一生人從沒得過或早已失去的東西 —— 出身、財富、美貌、青春、愛情 …… 一雙一對的,他們是多麼的歡愉。經過加比利亞身邊,他們友善地向她招手、微笑。
 
這群不曾經歷過什麼人生坎坷,不知愁滋味的年輕人,大概沒有察覺到加比利亞臉上的淚光,他們以為整個世界都像他們般幸福快樂。
 
看到這幸運一群的開心和善意,加比利亞好像被他們感染到,忽然間她不哭了,開懷了,甚至自己傻笑起來,彷彿世間一下子又再次充滿著希望。
 
完成於 1957 年的《加比利亞之夜》也是另一部費里尼的不朽作品。
 
電影美文
杜杜是我中學校友,我唸初中時已視他為寫作偶像,他文學藝術修養之高應無須多講,他用水晶去形容希治閣電影之精透玲瓏、密不通風,令人拍案叫絕,不過我和另一位前輩陸離除了佩服他的見解之外,更鍾情他的文字意境,陸離稱之為「美文」。
 
真是貼切不過的形容。
 
愛胡思亂想的我,又把陸離口中的美文引牽到電影去,有哪些電影可以稱得上是「美文」呢?我腦海中馬上浮現出的是費里尼的《八部半》。
 
 
它可以說是我觀影以來最賞心悅目,看得最眉飛色舞的電影,無論是攝影、配樂、構圖、走位、鏡頭移動、人物造型、服裝、佈景皆美不勝收,目不暇給,它視覺之凌厲、配樂之豐富、優美、影像之華麗,每一場之千變萬化,簡直叫人歎為觀止。
 
更重要是至今我重看了《八部半》已不下十數次,而每次我都仍然被它深深感動。費里尼拍這部電影時應是他創作力的至高峰期,片中處處流露出他對生活、對藝術那種矢志不渝的熱愛和禮讚,對他生命中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幻想裏曾出現過,無論是他喜愛或討厭的人物,都賦予無限眷戀及包容。看這部電影你可以感受到費里尼毫無保留地把他熾熱之心交給觀眾,他的坦誠和率性每次都令我動容。
 
仍在講 ……
 
古往今來,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似乎每一個城鎮,每一個社區總會有一兩個生人勿近的瘋婦。
 
老人家在哄小孩子時最愛搬出這些瘋婦的傳聞去嚇他們,叫他們聽話。
 
                                                            《八部半》中的海濱瘋婦
 
所以費里尼《八部半》男主角回憶童年時和一班同學齊齊看那個獨居於海灘一間小茅屋的巨型胖婦跳艷舞那一場戲,除了觸到了意大利國民的集體記憶之外,無論時空都與這幕戲風馬牛不相及的我竟也有莫大的共鳴,彷彿完全感受到費里尼那股傷感的鄉愁和追憶,又好像明白到他為什麼對這個被村民唾棄的胖婦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至片子結尾時,當所有在片中曾經出現過的人物都湧出來的時候,這個胖婦也在場,和其他人一樣,都穿上白衣,手拖手隨著 Nino Rota 輕快的主題音樂團團繞場,向生命這個假期致敬。
 
《八部半》的精彩場面真是講之不盡,男主角異想天開,把他生命中重要的、令他難忘的女人全部集中在他童年的祖屋內,服侍他、溺愛他,有如阿拉伯後宮。要是給次一級的導演處理這場戲,很容易就流於低俗,又或者有唔三唔四、不湯不水的尷尬,但費里尼拍得剛剛好,放縱自己的白日夢之餘,依然把持到一份赤子的坦誠和幽默感,真是兵行險著。
 
 
又像開場不久,群眾排隊輪候飲礦泉水,無論音樂(華格納加上羅西尼)、鏡頭運動、人物走位都組織得天衣無縫,每個畫面的近中遠景都有可觀之處,調度層次分明,變化無窮無盡,而最終效果竟是那麼協調和諧,原來拍人行路也可以拍到如此目眩和璀璨。
 
還有安諾艾美(Anouk Aimee)的出場 ……
 
她出場了
影片放到差不多一半,飾演男主角太太的安諾艾美才出場。像《蒙娜麗莎的微笑》,像《驚愕交響曲》那「轟」一聲,每次看《八部半》看到差不多一半,安諾艾美就會不遲不早準確地在那一刻出場了。「那一刻」已經永遠被凝結住。即使再過幾百年,如果我們的文明仍在的話,未來某些人通過某些機器看《八部半》,美麗的安諾艾美,和她那頭短髮、那副黑框眼鏡、那身白衣、那面落寞神情,都依然會在那既定的一刻出現。
 
 
每次看到她出場,我都會湧起一陣莫名的惆悵,也許初看此片的人不會有這種感覺,是經過很多遍,一次又一次看到她永恆地出現在那不可再改變的一刻。我心內總會牽動一下,然後忽然間好像已全然明白藝術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之前一場的背景是一個巨型土耳其浴場室,四處煙霧瀰漫有如身處煉獄,嶙峋的主教和侍從們在一個私人浴房內隔住一扇窗接見飾演導演的主角,向他提點宗教意見,訓導完之後,那扇窗隨即緩緩閉上,然後一曲抒情的 Blue Moon* 悠然響起,將影片的調子從煉獄帶回人間,鏡頭 cut 到去華燈初上的療養小鎮,黃昏時份人們開始來到市中心廣場休閒地漫步,男主角在人叢中見到大概才抵步不久的太太安諾艾美,不動聲息、悄悄在後面跟著她,然後安諾艾美不在意地轉過身,他們就在往來的人叢中相遇,那是安諾艾美的出場。
 
擔任攝影的 Gianni Di Venanzo 1966 年逝世,設計服裝佈景的 Piero Gherardi 1971 年逝世,負責音樂的 Nino Rota 1979 年逝世,導演費里尼於 1993 年逝世,男主角馬斯度安尼,在片中演活一個在感情上拒絕成長,仍需要母性溺愛的拉丁情種,亦於 1996 年逝世。
 
 
 
* 在《八部半》其中這重要的一幕,費里尼用上了 Blue Moon 這首名曲作為配樂,但後來在不同的 DVD 版,這首樂曲都給掉包了,不知是不是因為版權出現問題,竟套上另一首旋律有點接近的音樂!但一聽就知完全是兩回事的代替品,對於我們這些死硬派,《八部半》面的每一元素都是至完美,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每次看《八部半》的 DVD)版,到了本應該是 Blue Moon 出現那一幕,我都感到心戚戚然,十分辛苦,但奇蹟地竟給我發現有位有心人在 YouTube 放上了這場的原裝版本,背景音樂確是 Blue Moon,只要在 YouTube 網站搜索 otto e mezzo-outdoor auction scene 就可看到。(2013 後補:想不到這片段在 YouTube 也消失了,只剩下在土豆看。)
 
 
 
相關參考La Dolce Vita的開場 (Youtube)
   《加比利亞之夜》的終場 (Youtube)
   費里尼《八部半》(1963) - 海濱瘋婦 (土豆)
   費里尼《八部半》(1963) 飲礦泉水場面 - 華格納及羅西尼的音樂 (土豆)
   八部半- Anouk Aimee 她出場了 - 這場戲用上Blue Moon做配樂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