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品牌的香港 —— 陳冠中 1989 年 8 月 號 外
香港有「出品」,但沒有品牌。
歐洲一些小國,卻能建立到一些國際知名的牌子,故此能在國際市場佔一席位。
瑞士 Roche 是世界上最大的藥廠
荷蘭小國有蜆殼及菲利浦,瑞士小國的名牌藥廠、電子廠及手錶,都是些難以替代的名字(不錯,名字帶來物質力量)。
法國、意大利更不用說,我們可以不信任法國高科技如核電或意大利式民主政治,但它們的美藝工業卻征服全世界。
日本也不用多說,連南韓亦開始建立了三數個世界性稍有人識的名字。
台灣的大同牌離開南韓同行,尚有一大段距離。香港只在起步階段,如Johnson Motors的Niche Market,羅氏針織的童裝,甚至李嘉誠。然而,是例外而非常則。
現在大家談華語共同體,但是這幾個華語國家,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都未建立全球知名的牌子。
華語國的生產力再強,都只是替人家加工製造消費品,沒有自己的創作,沒有附加價值,更沒有能力去為自己的牌子打世界市場。
長遠來說,華語共同體必須打出自己的特殊招牌,是人家無可替代的,是全球消費者慕名索購的,才能真正佔世界的經濟席位。這可能是九十年代最難打的一場經濟仗。
以我們有限的力量,《號外》應支援香港人製造獨創性產品。《號外》在科技上難有貢獻,但可以盡綿力在風格、設計、內涵及構思上做出回應及輸入。
《號外》要更加嚴厲的用國際標準來檢視自己。
我們一方面要引進國際創造性的觀念風格及標準。
另方面反映甚至刺激本地創造性的嘗試。
我們要配合其他向國外推廣香港牌子的活動。
我們要報導香港人在全世界的成就。
總之,任何有助香港建立自己風格以進軍國際的努力。固本培元,我們要鼓吹香港風格與質素,並建立提出這些要求的文化氣候。
《號外》與香港在不同層面是處於同一向前望的co-evolution大潮流中。
《號外》的專長是在風格、生活方式、時裝、潮流、設計、藝術上,我們擅長帶出香港文化特徵,其中積極如創業精神或開放靈活的折衷(抄襲)主義,屬養料;而缺乏了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短綫跟風的折衷(抄襲)主義,屬障碍。
這似乎是《號外》在九十年代的大方向了:與香港一起向國際伸展自己。
不是有 HSBC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