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劇精品 2017 年 2 月 星島日報
最近一口氣看了 BBC 的電視迷你劇《The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控方證人》和電影 DVD《A Kind of Murder》,二者的原著皆出自女作家,而且兩位都以寫犯罪小說馳名,分別是 Agatha Christie(克里斯蒂)和 Patricia Highsmith。
在「偵探/推理小說」類型,Agatha Christie(1890-1976)絕對是地位無可取代的神級作家了,寫過無數叫讀者不揭至最後一頁也估不到誰是兇手的偵探小說,塑造了像 Poirot、Miss Marple 這些形象生動、屢破奇案的神探,她不少作品都曾改編成舞台、電影、電視劇。
《控方證人》屬克里斯蒂較早期的短篇小說,曾在一九五三年由作者本人改寫成話劇,一九五七年比利懷特(Billy Wilder)將它拍成電影,由當時的紅星泰倫鮑華、瑪蓮德烈治及查理士羅頓分飾被告、證人及辯護律師,片名港譯做《雄才偉略》,我記得小時候父母不止一次樂道影片出人意表的結局。克里斯蒂的著作銷量驚人,愛看此類小說的讀者對她大部分作品的情節,兇手是誰其實早已耳熟能詳,而且不乏同一部作品多次搬上電視及電影,相信捧場觀眾已不志在「估兇手」,而是抱着「朝聖」的心態居多,着重看不同年代的製作團隊如何去演繹,看小說中的人物如今又找哪些明星去擔綱,還有劇本的處理,攝製風格等等,像對推理小說極度着迷的日本就曾湊熱鬧把《火車謀殺案》小說背景搬到日本改拍成電視劇,聽聞最近荷里活又次拿它再重拍了。
1957年電影版
案中另有內情
今回新版《控方證人》分上、下兩集,去年聖誕 Boxing Day 在英國連播兩晚,克里斯蒂另一傑作《童謠謀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亦於二○一五年同一日子同一時段播出,看來 Boxing Day 安坐家中看克里斯蒂快要變成英國傳統了。《控方證人》中的案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倫敦一名待業退伍士兵被富婆看中成為入幕之賓,她可能動了真情,竟改寫遺囑把名下財產全歸這位新歡,不久富婆在家遭人謀殺,女僕力證見到主人的情夫案發時在現場,替疑兇辯護的律師一直都相信他的委托人不是謀財害命的冷血兇手,並找到他的妻子/女友提供不在場證明,以及證實他那件本可作主要物證但已燒毀的恤衫根本沒有血迹,可能得悉丈夫有婚外情後大受刺激,在法庭上竟突然急轉彎,反口指證丈夫有殺人嫌疑,變成了控方證人,後來辯護律師偶然發現案中另有內情,真兇或許另有其人 ……
希治閣當年的電影版集中在法庭戲,場景不多卻拍出奇峰突出,高潮迭起的戲劇效果,今次此迷你劇的編劇 Sarah Phelps(早一年的《童謠謀殺案》也是由她執筆)則着重烘托整個社會大環境,帶出一九二○年代的時代氣氛,讓觀眾感受到大戰後英國雖屬勝利國,卻已百孔千瘡,經濟蕭條,不少軍人返國後都像劇中男主角沒法找到工作,演他任職歌舞廳表演女郎的妻子,因是奧地利移民而飽受歧視,此外劇中的辯護律師雖貴為專業人士,生活仍是相當拮据,自己染上肺病,兒子戰死沙場,和妻子二人無法擺脫哀痛心情,在簡陋斗室捱日子,直至他打贏這宗謀殺案聲譽大隆,才開始有條件過較富裕的生活。
從畫面看到一百年前的倫敦瀰漫着無比蒼涼和迷惘,一個頹垣敗瓦的年代,一片亂糟糟破落景象,和電影《窈窕淑女》中精緻無比的倫敦差異何其大。曾經在電影《Infamous》演 Truman Capote 大獲好評的 Toby Jones 飾演律師一角,替一般偵探小說通常流於平面的角色,注入內心的複雜矛盾以及一份人性,終場後仍留有餘韻維繫在我心中沒散去。
最引人入勝之處
雖然同屬驚悚犯罪小說,卻和克里斯蒂的 Whodunit 模式很不同,《A Kind of Murder》原作者 Patricia Highsmith(1921-1995)擅長刻畫犯罪心理,而犯罪不正是人性陰暗面?她作品數量遠不及克里斯蒂多產,但在純文學的地位肯定比克里斯蒂高,無獨有偶,希治閣也曾把她的成名作《Strangers on a Train》(《火車怪客》)搬上銀幕。《A Kind of Murder》改編自她一九五四年較少人認識的小說《The Blunderer》,由 Patrick Wilson 和 Jessica Biel 演一對表面上相當惹人艷羨的中產階層模範夫妻,但這個漂亮妻子心理很有問題,妒忌心之強已到了不可理喻、叫人無法忍受的程度,當時有一宗頗轟動的命案,一個女乘客在長途巴士中途站遇害,嫌疑犯是她經營書店的丈夫,但找不到足夠證據起訴他,Patrick Wilson 對此案十分入迷,不久他的妻子也要坐長途巴士去探病情嚴重的母親,竟巧合在中途站墮橋死亡,是謀殺嗎?調查此二宗相似案件的警探認為絕對是,他查出 Patrick Wilson 收集了大量報道先前那宗謀殺案的剪報,又刻意去那間書店結識死者的丈夫,案發當日他更曾駕車跟蹤他的妻子到巴士中途站,而他近日又有婚外戀情,正好提供殺人動機 ……
影片/小說有趣的地方是男主角未必是殺人兇手,但卻留下一連串惹來嫌疑的蛛絲馬迹,是他潛意識故意這樣做,依照書店老闆的行兇路綫圖去感受一下殺妻的經驗?結局沒有清晰交代 Patrick Wilson 是否真有行兇,但絕對是一種很奇特曖昧的心理狀態,那個書店老闆成了他的 Alter-ego 嗎?怪不得片名用上「A Kind of」,是謀殺的一種,又未必真正是。Patricia Highsmith 擅長刻畫人與人之間緣份的微妙交接,以及造物弄人種種無可解釋的陰差陽錯,她小說最引人入勝之處亦正在此。
Patricia Highsmith
現時稍認真的電影電視,對視覺效果都十分考究,《控方證人》的一九二○年代倫敦,以及《A Kind of Murder》的一九五○年代紐約市郊,都呈現出極豐富精美的 Visual Detail,如果你同時對犯罪劇有興趣,就更加不容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