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領土女王 - 劉嘉玲在《杜老誌》                                                                      2014 8                 信 報

 

 

 

 

 
話劇《杜老誌》完場謝幕時,儼如女王般的劉嘉玲(武則天上身?)是最後一個出場站在台中央接受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她若不是此劇的亮點捨誰?但劉嘉玲演的角色對這劇的布局究竟起到什麼作用?把她和梁家輝的愛情線刪了也影響不到劇情的推進,甚至將她的角色完全刪去,戲仍可以照演下去,即是無論她佔戲多重,她的角色仍屬可有可無,女王被架空了。
 
當然在電影話劇中的角色很多時都只是枝葉,用作豐富劇情,並非必要不可,但今次既然《杜老誌》一早已重點宣傳劉嘉玲、梁家輝和謝君豪(特別是劉),也應該落了「柯打」要劇本為他們三人度身訂造,務要他們成為全劇的重心,靈魂。但一個角色的重要性,可不是以出場多寡來計算,而是要看他究竟有幾關鍵,特別像《杜老誌》以一宗七十年代龐大商業詐騙案為背景,劉嘉玲作為主角中的主角在這宗陰謀擔當了什麼角色?她是否才是幕後策劃人?或手中緊握可定生死的皇牌?又或者有意無意都好,整個騙局起碼多少也是由她一手促成、揭破,或逆轉的吧,這樣她才算得上舉足輕重,有戲,現時在莊梅岩的劇本,劉嘉玲只是事件中其中一名受害者,她完全影響、改變不到整個騙局,我作為觀眾是覺得「唔夠喉」,即使側側膊試圖加她的戲份多來製造「重要」的錯覺,對她以及這個演出始終不公平。
 
 
其實劉嘉玲也不是演得不好,亦可以看出她的努力,但演話劇和演電影是有差別,例如聲線在話劇就很重要,聽演員唸台詞,聽他們如何運聲是觀劇其中一大享受,很可惜劉嘉玲的音質先天不討好,她發出的音頻是落在一個聽得人刺耳的區域,沒得補救,而梁家輝的角色 —— 一個木訥的銀行家更根本難以有所發揮,剩下謝君豪,其實他是執到支好籌,演策劃操縱這個商業騙局的主腦,整個劇可以說是他的主場,可惜他就是只識放不懂收,由頭到尾都是單一高調演出,個中沒有濃淡強弱變化可言,更遑論看到精確微妙的細緻層面了,三粒星確是各有缺失
這部星級陣容的話劇即使票價遠比平時的演出昂貴,首演時依然一票難求,卻難得主辦機構能用之於民,投放在台前幕後的成本肯定不菲,但用得其所嗎?布景燈光的效果就絕對是差強人意了。舞台布景若要令觀眾眼前一亮,一定要在結構、比例、色調等多方面作別出心裁甚至出人意表的組合,無論是寫實或抽象都做到有「風格化」,具「型格」,像和《杜老誌》同期演出w創作社的《修羅場》主景是學校,就是型格的好例子,它除了主景,其他次景都是從舞台左右兩側推出來,演完再拉回去,《杜老誌》也是用同一模式,但效果差好遠,像序幕場景舞廳的化粧間之「求其」,確是出人意表,其實簡而不陋再加上心思,也可以感染到觀眾,但這個化粧間之草率直令我以為是入錯了焦媛製作的劇場!
 
修羅場其中一個場景
 
另一幢後巷次景也是「如實」的搭出來,燈光又懶得作補救,就讓一切都停留在最 flat,最呆板,但求觀眾看得清楚的層面就算。至於主景杜老誌的貴賓房,無疑是巨型,豪華,但四平八穩的設計實在過分拘謹了,想不到落足本堆砌出來的只是乏味。
 
 
像這種「crossover」的製作必然會爭取到一大批平日不觀劇的觀眾,業界不少人都期望當中一部分將來或許會繼續入劇場,可惜《杜老誌》未能展示劇場的魅力,而且它整個包裝接近「event」多過話劇,反而同是 crossover,糊塗戲班一再重演的《笑之大學》就更有真正的劇場 feel,更接近平時賞劇經驗,難得慣在紅館表演的葛文輝和林海峰肯踏足一個只能容數百觀眾的壽臣劇院,晚晚座無虛席證明他們無論在那處演都能吸引粉絲捧場,更難得是除了誠意他們真的很用心去 crossover,他們一放一收互相配合的演繹可以看出是多年合作孕育出來的默契,亦令三谷幸喜這個爆笑兼感動人心的劇本多了一個只此一家的精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