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闖私人派對 —— 看了一部獨腳音樂劇         20106       明報世紀版

 

 

 

「如果每個人生都是一個劇本﹐那你與我的劇本又會否一樣﹖……

 

這樣的問題還要問﹖

 
四月份我給朋友拉去看譚偉權的創團獨腳音樂劇《2010共同渡過》﹐一開場他就念出這句獨白﹐場刊上也用大字刊出這金句﹐編劇似乎真的是聽得太多電台純情 / 煽情 DJ 的節目了﹐我當時曾考慮要不要離場算了。
 
香港一般的舞台演出除了大型如寶珠姐或香港話劇團等不計﹐通常都只是在三四天內演出數場﹐除非是重演﹐否則靠口啤輿論作觀賞指南﹐在時間上根本是不可能趕得上看﹐於是很多時就要靠演出單位的名氣﹐或宣傳單張的吸引作為購票動力﹐可以想像到「入錯劇院看錯show」的情形會是多普遍﹐但有時看到「錯」的東西也是一種經驗﹐也不是全無收穫。
 
像譚偉權這個名字可能大家都未聽過﹐但他今次這個劇在藝術中心上演了六七場都爆滿﹐顯然在某些小眾圈中他是有着他的粉絲﹐那天我環顧觀眾席﹐四周坐滿了看來較斯文的師奶及老中青少女(對﹐如果觀察得稍為仔細些﹐少女也確有老中青的微妙分野)﹐都好像把他當做偶像﹐白馬王子﹐我開始覺得自己是誤闖入一個對我來說是全然陌生的私人派對。
 
既來之則安之﹐唯有好好看這是一部怎樣的音樂劇。
 
他跟着的獨白是﹕
 
「在我的劇本當中﹐充滿着愛與夢想﹐可是卻遺忘了時間 ……
 
這就是故事大綱。
 
愛是主角在中學聖誕派對中愛上一個女孩子﹐經誤會而失散﹐到主角四十歲再度重逢﹐也重墮愛河。
 
夢想是唱歌﹐參加新秀大賽﹐當歌星。
 
遺忘的時間是主角放不下的八十年代。
 
這不正是把一般香港人最典型的愛、夢想還原到最表面﹐最基本的層面嗎﹖而在座的觀眾剛好大都是屬於「放不下八十年代」的一族。據場刊資料﹐劇本是根據主角本人的成長經歷改編﹐我只能說作為一個劇本的素材﹐他的遭遇、心路歷程都未免太簡單、平面和淺簿了。不過一個優秀的編劇往往能在至平凡的材料中顯出其不平凡的一面﹐而相反﹐一個糟糕的編劇卻會把精彩傳奇的故事寫到味同嚼蠟﹐現時這個劇的編劇既然幸運地沒有機會接觸什麼非凡生活原型﹐炮製出來的一如所料也只是一個比平凡更平凡﹐深度近乎零的劇本。
 
不過台下的觀眾好像不怎介意﹐因為她們看來應該都是譚偉權的死心塌地粉絲﹐聽他唱一連串八十年代的中文金曲(準確些應該說是張、陳、譚、梅四位的金曲)﹐已很滿足了。現時港九新界各大小表演場地﹐每天都有着各種不同的戲劇在上演﹐形形色色的舞台工作者都各自在努力着﹐所以譚偉權這種類型怎的說總也有它本身的定位﹐以及存在的理由和作用﹐我不應該硬是用我的角度去批評或只因為沒有感染到我就隨口否定他人的努力﹐然而我嗅到這個劇團的方針確是有些問題 ……
 
                                                                                                            野玫瑰之戀
 
這個用演員名字做招牌的劇團令我聯想起焦媛不亦樂乎地搞的那個打正自己旗號的「實驗劇團」﹐我相信這些團的團長不多不少總會帶有些自我膨脹﹐滿足 ego 的心態吧﹔一旦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 / 領域﹐不就可以為所欲為﹐玩乜都得﹖像焦媛﹐所有可以讓她盡情發揮的﹐每個女演員夢寐以求的角色﹐例如曹七巧、江青、蘇絲黃、Closer、蜘蛛女之吻、野玫瑰之戀、赤の禁室 …… 不已一聲唔該就通通被她納入她的「個人系列」﹖但起碼除了焦媛本身﹐以及她的「多元化」演技之餘﹐有了她這個劇團﹐我們確是可以欣賞到多一些精彩的劇目。
 
                                                                            演江青﹗
 
但譚偉權的個案似乎更簡單﹐更直接﹐也就更膚淺﹐他對角色刻劃沒多要求﹐好像只要讓他有機會站台表演就已很足夠﹔於是我明白了在劇終後謝幕前﹐竟還加插多一段應該有十分八分鐘的 The Making of …… 錄像﹐這個錄像與其說是 The Making of ……﹐不如乾脆說是一連串無間斷的他他他 …… 跟着到最後那個謝幕﹐但見譚偉權站在台上接受粉絲歡呼之餘﹐又感觸又流淚以至泣不成聲 …… 也擾攘了起碼十五分鐘以上﹐我知道我確是誤闖私人派對﹐咎由自取﹐但想到原來這些時刻似乎才是譚偉權心目中真正的「戲肉」﹐是他創團最終的  raison d'etre﹐就真的忍不住口要來個溫馨提示:不要本末倒置﹐至少焦媛那邊廂也在努力﹐不斷繼續向些高難度的角色挑戰。
 
                                                                                         金鎖記 - 焦媛混身解數
 
在場刊是這樣寫着﹕「希望創作及尋找屬於香港本土色彩的音樂劇 ……」其實製作音樂劇真的難度很高﹐成本更甚﹐「本土色彩」不能永遠都是像今次來個現成金曲串燒吧﹖下一步應該怎樣走﹐我是替這新劇團有點擔心﹐辦一個新劇團總希望開拓多些新加入的觀眾﹐但再串燒下去﹐我恐怕目前凝聚了的粉絲也會逐漸流失。
 
不過譚偉權他們也不是沒有心思﹐把八十年代的流行曲借一個故事串連起來﹐其實是頗聰明的做法﹐不至於齋一首唱完接一首那麼單調﹐而且當歌曲是主菜﹐故事劇情變成配角的時候﹐劇本的比重自然就相繼減輕﹐想多作挑剔也會有點大恰當﹐甚至沒有必要了。
 
所以看完此劇總算得到了一些啟發﹐之前我曾寫過期望有一天有些有心人會把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時代曲帶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看到今次譚偉權這個小型演出﹐我確信一定仍會有着不少其他生動巧妙的手法﹐可以把那些經典時代曲「有機」地串連起來﹐令人更容易進入那些歌曲的世界。
 
 
 
相關參考﹕譚偉權創團首個獨腳音樂劇"Together 2010共同渡過" (youtube)
                       譚偉權創團首個獨腳音樂劇 "Together 2010 共同渡過" 另一promo (youtube)
                       焦媛實驗劇團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