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21 克及近期其他話劇          2010 10          號 外
 
 
 
誰說香港的劇壇不蓬勃﹐9 月份中旬不就起碼有三部劇同時演出﹖當中包括了演戲家族在荃灣大會堂重演高世章的原創音樂劇《一屋寶貝》﹐同流工作坊在演藝學院劇院演出Harold Pinter 的《Betrayal》(背叛)﹐以及I-Stage 在左鄰藝術中心壽臣劇院重演《相聚21 克》。
 
現時香港大大小小劇團真是數之不盡﹐如果純粹「祟尚名牌」﹐專看有名氣的劇團﹐心裡總是有絲不安﹐恐怕會錯過了一些小型﹐但可能是很有水準的演出﹐(像《W 創作社》當年就是這樣誤打誤撞回來)﹐然而不少知名度較低的劇團也確是不濟事﹐以往押錯注﹐忍不住要中途離場也常有發生。
 
 
這三個演出我都有捧場﹐而最後沒有期待 (因為我對這個劇團沒有什麼認識﹐對它的成員說不上有印象)的《相聚21 克》反而為我帶來最大驚喜──確是一個很紮實、很平均﹐也很具水準的演出﹐它想要做到、表達的都很成功的做到了。起初我還以為它是部翻譯劇﹐因為這個類有關心理精神病的題材﹐本地原創較少觸及﹐所以當我在場刊讀到原來是原創﹐而且還是劇中男主角兼該團的藝術總監劉浩翔所編寫﹐就更敬佩了﹐劇本可以看出作者那份「心」﹐對「情」、「愛」和「commitment」的肯定﹐而它又確能做到雅俗共賞﹐有些對白很露骨(主要是出自男主角那個很「賤」很「粗俗」的好友兼同學之口)﹐但我覺得尚未「過了界」﹐而且我相信是很寫實﹐現時七八十後的上班族在歡樂時光「吹水」時﹐應該就是這般的吧﹖
 
 
近期心創作的《胖侶》(Fat PigW 創作社的《柯迪夫》的主要角色也是七八十後的上班族﹐可能現時看話劇的觀眾大都是這個年齡層﹐《胖侶》是講男主角戀上了一個肥胖女人後所受到的社會壓力﹔拿體型製造笑料﹐而又不流於刻薄﹐損人自尊﹐這類題材其實不易處理﹐今次竟表達得恰到好處﹐更沒有一廂情願地來個替肥胖打強心針的美滿結局﹐演員方面﹐其實現時一般的演員都已很有職業水準﹐挑個演得差的比演得好的甚至更難﹐這個劇我個人的偏愛是演男主角的女同事亦是他前度女友的黃呈欣﹐當然其他的角色也是交足貨有餘﹐好一個不火不瘟的劇場小品。
 
                                                                      柯廸夫舞台設計
 
相比起來有歌星(張敬軒、王苑之)壓陣的音樂劇《柯迪夫》(Octave) 無論在旨題上﹐製作上野心都遠比上述二劇要大﹐可惜不算成功。它是講一群平凡的上班族偶然再次碰觸及憶起中學時曾有過的些少卑微的理想時﹐既想重拾又害怕再次失望而不敢面對﹐甚至拒絕承認曾經有過這樣一回事的矛盾心理﹐確是有著更深遠的視野和藝術層次﹐但可能歌星始終非演員﹐要遷就就不可能排演得得心應手﹐出來的效果是有點怪怪的﹐但我仍由衷的佩服W 創作社沒有因為有歌星就作出妥協﹐沒有刻意加強商業元素(如豪華歌舞、如老套的愛情線……)去取悅那群不慣看音樂劇的粉絲歡心﹐但可能是budget 多了﹐又或者是演藝學院的舞台太大﹐總覺得整個scale 有點不對勁﹐令我更懷念它們以前那個低成本的音樂劇《Empty》﹐它是一部如此都市、如此灰色、如此虛無﹐如此現代情懷﹐如此能代表當下香港的創作﹐當大家的熱情投進高世章的作品 (高世章作品的時空從沒有當下感)﹐我是有點替《Empty》普遍被忽視而感到不值。
 
 
至於翻譯Harold PinterBetrayal》的《背叛》﹐這類劇種一向不是歸納在黃清霞/黎翠珍丘歡智她們的領土嗎﹖誰可能會有興趣與她們爭﹖所以我真的要誠心的向身兼監製導演主角一身的鄧偉傑致意﹐在沒有任何政府資助的情況下﹐毅然夠膽上演如此冷門的作品﹐又難得莊梅岩肯如此花心思反覆斟嚼Pinter 字字珠璣的對白(她也是《胖侶》劇本翻譯)﹐但很可惜有時誠意和努力不就能與成功劃上等號﹐我看完《背叛》是感到相當失望。
 
是不是Harold Pinter 一旦譯成廣東話就好像放遂邊疆﹐神髓盡失﹖他至拿手對白之間的停頓Pause所帶來的張力﹐由李鎮洲、劉雅麗和鄧偉傑來示範又好像沒有什麼效果﹖究竟錯在那裡﹖
 
                                                                                              點解手牽狗
 
其實他們三位在香港的劇壇已算得上是「大老倌」人馬﹐但為什麼演來總是有點拘謹﹖是因為Printer 的名氣而變得過份虔誠﹖記得上次我看李鎮洲和劉雅麗演的翻譯喜劇《點解手牽狗》(Sylvia) 就顯得舒服自然﹐樂在其中﹐或較早前看李鎮洲在《香港式離婚》的低調演繹﹐也是一大享受。而《背叛》作為一部劇我看完後竟有點覺得﹕「就是這樣﹖」好像沒有什麼餘韻(aftertaste)﹐但無論如何﹐介紹一些外國的經典名作﹐對香港文化的滋長、生根﹐總會有著其作用。
 
                                                                                    香港式離婚三位主角
 
演戲家族重演《一屋寶貝》﹐我重看的那場是它的總綵排﹐因為我是陪伴前香港話劇團成員陳麗卿觀看﹐現時她行動不便﹐所以便選擇看綵排﹐以為可以隨意些﹐殊不知那場是招待學生﹐結果整個場子差不多都坐滿了。
 
終於見識到現時的學生﹐場面嘈吵到難之致信﹐即使可開場後、入戲後﹐依然是談話、說笑聲不絕﹐《一屋寶貝》基本上是部「催淚彈」﹐內容情節很通俗﹐搞笑位也不少﹐怎麼這些學生無耐性至此﹖一唱歌就馬上顯得不耐煩﹐三小時多的劇演不到一半很多已開始在倒數﹐我也真是服了。
 
但三小時多的音樂劇也確是長了些﹐陳麗卿提議一定要忍痛割愛﹐起碼刪剪四十五分鐘﹗是不是又刪得太多了﹖不過如果是刪剪四十三分鐘我是可以接受。不知是不是受了這些學生的傳染﹐有些歌我也希望能儘快唱完﹐and move right on﹐《一屋寶貝》年底明年初好像會三度重演﹐不知這些建議高世章聽得入耳否﹖
 
 
最近看了這一堆劇﹐它們的共同點除了是演技基本上都是水準以上之外﹐它們的佈景燈光的設計都能做到一絲不苟﹐我知道它們不少是在財政短缺下製作﹐所以出來的視覺效果仍如此具心思﹐甚至有「不惜工本」的感覺﹐實在叫人感動﹐於是春天劇團那部《寒江釣雪》(杜國威編劇)視覺上的粗製濫造﹐就更不可原諒。
 
                                                                                                     寒江釣雪的舞台
 
雖然這部講述薜覺先生平的傳記劇的捧場客絕大部份看來像是粵曲票友兼跳社交舞的中年女人﹐主辦單位可能覺得這類觀眾對製作沒有什麼要求﹐但畢竟它演出的場地是大會堂音樂廳﹐一場可坐上千人以上﹐抵得住一般小劇場多場觀眾﹐會有著一定的票房收入﹐怎可以弄出如此求其﹐簡陋的佈景﹖知這簡陋不同簡約﹐簡約可以是很精緻很考功夫﹐而「簡陋」在《春天》這類算有名堂的劇團出現﹐真的是說不過﹐但有著廖安麗很有台型﹐很有presence﹐很delightful 的演出﹐我也不至於完全一無所獲。不過面對如此多野心勃勃﹐或別具創意的新劇團小劇團﹐《春天》如果繼續簡陋、慳水慳力下去﹐相信連跳社交舞的女人也不會收貨﹐遲早會被淘汰的。
 
Stop Press朋友看到報導說焦媛看了《Grey Gardens》的電視版﹐折服到不得了。她那個實驗劇團會不會著手把它搬上本地舞台﹖她會挑選演那一個角色﹖母親抑或女兒﹖
 
以她的「狼」﹐她分分鐘可以身兼母與女﹐來個另類AB 角安排﹐例如星期一三五演母、二四六演女。
 
有什麼她是做不出的﹗﹗
 
上面那一句﹐切勿誤會﹐我絕對沒有懷著不敬﹐或嘲笑之心﹐我是出自誠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