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Wilson 在香港藝術節 1998年2月 快報 (review)
舞台上鮮紅色的花堆積成一座山。
那是去年香港藝術節的重頭戲﹐來自德國編舞家翩娜包殊創作的大型舞蹈劇場《一九九七》,又名
因為之前我從未看過翩娜包殊的作品﹐那個初遇確是帶給我很大的衝激﹐絕對開拓了我的視野﹐想不到一轉眼已是一年前的事了。
今年藝術節﹐對我來說重頭戲是羅拔威爾遜執導設計﹐漢堡塔利亞劇場製作的音樂劇《黑騎士》﹐看後雖然大致上仍算滿意﹐但已沒有去年包殊的震撼力了。
羅拔威爾遜的名氣達二十多年一直是如雷貫天﹐他的經典作像《史大林的生平和年代》、《海灘上的愛因斯坦》等﹐我只有久仰大名的份兒。無緣親眼目睹﹐直至幾年前同是香港藝術節﹐我才終於有機會看到他執導的劇作﹐總算領略到一點他的藝術風格﹐了結多年的心願。不過香港一些前衛劇團從不間斷﹐一直都仿威爾遜風格的作品推出﹐多看了也不可能對「真蹟」再有甚麼大驚喜了。
如果包殊將戲劇溶入舞蹈﹐威爾遜可以說是拿很多舞蹈元素放入戲劇﹐漸漸形成 Dance Theatre 這樣的新品種﹐譬如香港的一線編舞家黎海寧﹐她早期的作品深受瑪花葛琳影響﹐強調「舞」本身﹐以及著重那些有別於古典舞﹐極扭曲的姿勢﹐但近年她開始考慮到整個舞台的效果﹐如佈景、道具、燈光、音響、多媒體運用﹐還有特技等等﹐於是我們已不止是欣賞一群人在跳舞﹐而是投入一個由編舞者、導演營造出來的環境。
包殊、威爾遜等人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如果講到《黑騎士》﹐只提羅拔威爾遜而忽視另外兩位有份參與創作的文化界名人﹐實在有點不公平﹔撰寫劇本的 William Burroughs 是美國五十年代 Beat Generation 的鼻祖﹐在文壇自有其特殊地位﹔而負責作曲的 Tom Waits﹐雖然﹐我是頗抗拒他作品及唱功皆近似街邊流浪醉酒漢的風格﹐但那純粹是個人喜惡﹐事實他備受很多音樂人樂迷推崇﹐在格林美多次獲獎。譬如﹐聽音樂聽得很全面的黎海寧就對他情有獨鍾﹐家中珍藏了不少他的唱片。
今回音樂部分﹐意外地我是相當滿意﹐Tom Waits 減少了醉意﹐我不想用商業化去形容﹐但肯定悅耳動聽多了﹐那種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酒吧樂風﹐聽落又湊巧地有點近似二十年代柏林 cabaret 氣氛。與這個德國的製作協調。
至於焦點人物羅拔威爾遜的舞台調度﹐我認為他那套舞台哲學是形式至上﹐自然我們就要從形式著手看﹐所以舞台各方面都一定要有極精確的配合﹔每-件事物的移動、燈光變換、音響開關、動作調較﹐都必然要做到一氣呵成﹐分秒不差﹐所有的元素要組織得清晰明確、天衣無縫﹐不能給人有準備不足﹐不能有任何搖晃、顛簸或草率的感覺。
而這次香港的演出似乎就達不到以上的起碼要求﹐整個製作有著頗多沙石﹐看下去總是令人感到有點不大暢順﹐主要原因我相信是由於此劇在一九九O年首演﹐距今已整整有八年﹐一齣戲演得多演得久﹐參與的人可能會合作得愈加純熟﹐但與此同時亦可能會因此而鬆懈﹐很多小問題小瑕疵會在不知不覺中浮現出來﹐如果這個劇仍會演下去·正如用久了的汽車。需要入廠大修﹐是時候請羅拔威爾遜來「執番正」了。
上一篇:1998 「真的想嫁你」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