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 1997 年 6月 凸週刊
從沒想過有一日我會讚賞杜國威的話劇﹐但看完《南海十三郎》的舞台版本﹐恐怕我要收回以上的話了。
杜國威我童年時已認識﹐從不曾懷疑他是一等一好人﹐亦絕對相信他對戲劇的熱誠﹔但以我看過他三部舞臺劇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米雪有份那個版本)、《城寨風情》(馮寶寶那個版本)﹐及《人生唯願多知己》。我真是贊不出口﹔我真的很害怕那些毫無張力或攻擊性的所謂尖銳對白﹐或塗上大量糖衣﹐甜到膩的幽默﹐以及一些自以為很大膽﹐但其實只有些顫慄處女或虔誠教徒才會震驚的﹐無傷大雅的粗言穢語。如果說這些話劇雅俗共賞﹐我真的不知「雅」從何說起﹖它們實在太平庸了。
但《南海十三郎》終於做到了雅俗共賞﹐是一個嚴謹閃礫的製作。也許由於十三郎一生的傳奇色彩﹐加上許多過去幾十年粵劇界的 who’s who 穿插其中﹐令到劇本枝葉豐富﹐充滿肌理﹐不似《城寨風情》在一個真空內無中生有、強作曲折。至於劇中的背景時空﹐亦把杜國威的強項 ―― 他對淹沒年代廣州 / 香港一帶的日常語的熟悉及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像吟唱隊的「數白欖」﹐加入大量粵劇技巧及造手﹐除了符合故事背景之外﹐亦替整個戲增添了趣味性、文學性及地區色彩。
杜國威
缺點不是沒有﹐我個人覺得﹕
(一)遺憾接觸不到十三郎的內心世界。當然我們無法再會知道歷史上十三郎的內心世界﹐但杜國威為什麼不大膽去想像、創造戲劇上十三郎的內心﹖
(二)十三郎和 Lily 一段情﹕開頭在港大舞會邂逅﹐碼頭送別﹐作為交代他少年時代生活點滴還可以﹐但後來在半島酒店門口相遇﹐未免太煽情及小題大做了﹔
(三)Anachronism ―― 大量的視覺、聽覺細節不符合時代背景﹐其實衣飾 / 髮型﹐每一年代均有其特色和風格﹐但劇中無論三、四、五十年代﹐演員皆穿上看似「古老」的衣服﹐再無進一步分別這幾十年期間時裝的微妙變化﹐作為一個高成本製作﹐實在令人感到草率。更不可原諒﹐是在三十年代舞廳播出五十年代的《7 Lonely Days》,在抗日勞軍時竟奏出 Cha Cha 音樂﹐以杜國威對過去的緬懷及歷史的執著﹐實在太疏忽了。
南海十三郎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