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無花果 —— 提及黃志、林德祿及其他 1977 年 5 月 號 外
電視界中的編導﹐有些是走廣義 avant-garde 路線﹐像許鞍華、嚴浩、譚家明、甘國亮、方育平 …… 他們大都很自覺地去掌握電影 / 視這個媒介﹐不甘於講故事那麼簡單﹐而著重電影語言的運用﹐所以他們的作品大都富有創新精神﹐拍出來的東西不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有型有款﹐為香港的「高級觀眾」(如號外讀者) 所吹捧。至於另外一些編導﹐如朱克、張浩、王天林、曾勵珍、吳回、招振強、鄒世孝、徐大川 …… 這些人可以說是較傳統和保守﹐他們以清楚明晰為原則去交代劇情﹐不大重視視覺效果。所以看他們的作品﹐保證不會令你情緒激動 —— 拍得差時﹐你可能會覺得悶﹐好時﹐會令你感到蠻舒服﹐但這些編導絕少弄出些令你破口大罵的作品﹐也永不會使你驚喜交集。
如果我們把電視編導這樣來粗分﹐林德祿應該是屬於第二類﹐他兩個重要劇集 —— 「乘風破浪」及「無花果」都是走通俗路線﹐描寫中下階層青年人的生活﹐我最欣賞是他作品中洋溢的那股生活氣息和年青群眾味道。
「乘風破浪」是講一群女學生從求學至到踏入社會謀生的種種遭遇﹐起初拍她們在學校參加各類比賽﹐爭冠軍時只不過是日本那些體育競技劇集 (「青春火花」) 的翻版﹐但後來那群女孩子畢業後﹐劇味反愈來愈濃鬱﹐程可為從一個活潑的tomboy變成一個在離島過著孤寂生活的教員﹐高妙思那段沒有倖福的早婚﹐莊文清的家庭糾紛﹐楊詩蒂的歌星夢以及趙雅芝為她弟弟所作的種種犧牲﹐…… 這些情節本來是十分melodramatic﹐但林德祿以細膩、誠心及極投入的方式來處理﹐他不會像譚家明﹐用知識份子那種超然、冷峻的眼光去看低下層群眾﹐林德祿是站在他劇中人的水平﹐把自己作為他們一份子﹐用他們的眼光、心態去拍攝他們的故事﹐所以看起來更具真實感﹐而那群女孩子的種種不如意﹐縱然有時流於牽強﹐但也由於林德祿站在她們的層次﹐而令我們感動、關心﹐及相信她們的遭遇是有一定的真實性。
「無花果」是刻劃初戀的片集﹐風格和「乘風破浪」差不多 —— 用中學生的 mentality 來拍中學生的愛情﹐劇中除了初戀之外﹐我們還看到一些社區青年中心﹐看到一些青少年跳土風舞﹐還有一隊小型足球隊﹐比起「樂在吾家」、「好事成雙」裏面那群「大學生」、「青年人」﹐「無花果」的人物有代表性得多了。
我特別留意到黃志編的兩個劇本﹐第一個是講個小型球隊球員﹐愛上一位畫油畫的富家女﹐這段戀情當然沒有甚麼結果。這類故事如果落在庸俗的編導手上﹐一定會大事渲染他們兩人的貧富懸殊﹐但黃志﹐和他兩個主角都不老套﹐他們沒有理會﹐甚至沒有留意到雙方經濟環境不同﹐那個球員請富家女到他公屋的家吃飯﹐絕對沒有產生甚麼自卑感﹐後來他們分手﹐黃志和林德祿也沒有強調男主角的哀傷﹐令全劇看來較自然﹐較接近現時年輕人的心態。
另一個黃志劇本是描寫一對中學少男少女的初戀 (陳復生主演*)﹐他們一起上教堂聽道理﹐拖手仔看電影﹐食西餐﹐還玩起love friend hate 這個遊戲﹐這對小情人的言行﹐就叫我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情形。
黃志和林德祿兩人合作的優點是﹐他們沒有甚麼野心﹐只是從他們本身的經驗出發﹐去流露香港一般青少年的意識形態﹐最重要是他們沒有把自己擺在高角度。譚家明也許會拍出這些 puppy love 的荒謬﹐許鞍華會同情這些簡單的小市民﹐但只有林德綠及黃志「相信」這些愛情﹐肯定這些愛情本身的價值﹐他們不認為單純去刻劃這些愛情是淺薄、無聊。膚淺的東西﹐有時是很touching的。林德祿﹐在你未變成朱克之前﹐讓我們在這裏把你提及。
上得電影協會的作品並不能 monopolize 我們的價值觀。
還有嚴浩
「號外」一位女讀者常常和我在電話聊天﹐有一次我們談到電視編導﹐她突然問我﹕Peter﹐有人說嚴浩的場面調度很男人﹐你認為怎樣﹖對於這個問題﹐我實在不知如何去回答﹐因為我不知道怎樣的場面調度才可以被稱為「很男人」﹐也許這位女讀者應該去問黎海寧。
我本人則從「北斗星」開始﹐才留意到嚴浩這個名字﹐所以我對他以前的作品及成就一無所知﹐不過就我三次觀察嚴浩經驗來看﹐我發覺他很會處理小孩子﹐他執導的「問題學生」和「醉酒海員妻」都是以孩子為重心﹐兩次他都能精細、體貼地刻劃出孩童的心理和行為﹐戲味盎然﹐而孩子在他的作品中﹐總是有特別出色的表現﹐相較之下﹐劉松仁導演那集「北斗星」的孩子﹐就演得不知所謂﹐更不用提劉君毫無節奏感的導演手法。當然嚴浩除了擅長拍孩子戲之外﹐我們必須 acknowledge 他很用心機的分鏡﹐和構圖﹐不過那次拍「偷東西老人」﹐不知是不是沒有孩子的關係﹐總覺得不是味道﹐難道孩子是嚴浩的幸運之神﹖寫到這裡﹐我真希望能有機會看到嚴浩拍王文興的「家變」!
還有甘國亮
最近所有的人都在談論甘國亮的「幽靈」﹐大家都津津樂道黃淑儀和李琳琳的扮相﹐她倆使全劇有了「格」﹐我們甚至因為黃與琳而原諒了甘國亮抄襲「攞命舞」 (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無論怎樣﹐經過「幽靈」之後﹐我們都對甘國亮另眼相看。
很多影評人說﹐好的編導他們的作品總不會令人太失望﹐差的編導也鮮有機會帶給我們一些驚喜﹐但甘國亮似乎是個例外﹐他的水準忽高忽低﹐有時無端端弄出一些好得令我們嚇一跳的作品來﹐但很多時候又把我們氣得在電視機前大叫搵笨﹐我有一個朋友說甘國亮是靠撞彩﹐好彩撞正便拍出些難忘的佳作 (如「幽靈」、「少年十五二十時」之鍾玲玲及最後一集)﹐撞歪弄出些四不像來 (如「少年十五二十時」之思維、汪明荃、羅樂林、林良蕙 …… 很多很多「諸事丁」﹐「幸福家在太古城」 ……)
無疑廿國亮是個相當有天份而又勇於創新的導演﹐如果他沒有天份﹐就根本連撞彩的機會也沒有﹐但遺憾的是他先天優良而後天不足﹐嚴重缺乏修養﹐所以他總是撞歪多於撞正。
也許如果甘國亮能少打些麻雀﹐多看點書﹐他的撞彩率會因而提高。
還有狂潮 ………。
後按: 今次這個按只有一個標點符號--!
另,本文原是發表在號外第九期,而第九、十兩期早已遺失無法再找到,想不到多年前我曾影印下這篇文章,也算是一個小小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