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藝術節,我首選 Pink Martini                                           2014 年 11                   星島日報

 

 

 

 

正當翻閱明年《香港藝術節》的節目小冊子,要決定看哪些演出之際,已有消息傳來,其中的重點節目,由法國國寶級演員 Isabelle Huppert 真身上舞台演的法語話劇《謊心計》宣告取消!希望另一部外語劇──都柏林城門劇院的《傲慢與偏見》到時順利登陸,Jane Austen 永遠有她的忠實擁躉,改編她小說的電影、電視劇一向都是賣座收視保證,今次以話劇形式演她最燴炙人口作品,應該可以隻手撐得住藝術節話劇的部分。

 
                                                                                                        Pride and Prejudice
 
每年的十月左右就會收到明年藝術節的節目訂購冊子,但距離開鑼還有好一段日子,真的很難在這麼早就要決定訂哪些場次,幾個月的時間實在有很多變數,那知會殺出些甚麼突發事令到時無法如期前往觀賞,特別是過千元一票的演出,要臨時犧牲,確是肉痛,但假若有心頭好的節目,又怎可能不搏一搏呢?
 
其實訂票本身已是一項相當頭痛、繁複的物流工程,藝術節期間每天在多個場地均有演出同時進行,所以除了核實想看的節目不會撞期之外,訂購表上每個節目場次又有分首選、次選,真的要花時間仔細校對,而且很多時會相約不同的朋友欣賞不同的演出,於是又要經另一重互相確認大家有空的程序才能最後落實,每年把訂購表格寄出後,真是舒一口氣!
 
但都是值得的,這些年來《香港藝術節》確曾為不同口味的藝術愛好者,帶來不少多元化的一流演出,豐富了港人的精神生活和藝術視野,今年琳琅滿目的節目表有甚麼選擇呢?文章的題目已鎖定,我個人首選是流行輕音樂樂團 Pink Martini,其他如在古典音樂、歌劇方面,其實我主要是被名氣吸引,或經在這方面有心得的朋友推薦,我本身對古典音樂修養有限,實在不敢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作推介。
 
舞蹈是構成每年藝術節的重要核心,香港人一向對 Pina Bausch 的舞劇情有獨鍾,很多屆都有邀請她的舞團演出,我記得好像主權移交那一年還特別委約她為藝術節創作了一部名為《抹窗人》的作品,另外西班牙法蘭明哥舞和阿根廷探戈也是必備的熱門項目,通常隔年交替出現,明年就有 Gala Flamenca,不過已不如以往般,這類拉丁色彩舞蹈已不再由何鴻燊博士包辦贊助了。
 
Gala Flamenca
 
來屆藝術節舞蹈的亮點是久仰大名的 The Bolshoi Ballet(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像這樣世界頂尖的芭蕾舞團,肯移磡就船來港演出,小時候真是想都不敢想,可惜今年帶來的兩個節目都較冷門,而且我總覺得,它們鎮團的頂尖舞蹈巨星皆坐鎮莫斯科總部吧,來港會不會只是分派到世界各地做「Road Show」的次級舞蹈員?或許是我想多吧!
 
戲曲我完全不過電,沒資格說三道四,但本地話劇我每年都必看,過往多個劇本都是藝術節委約創作,明年有黃詠詩編劇的《金蘭姊妹》,講上世紀五十年代打住家工的本地女傭,對我這樣的老香港就很有吸引力,上次她與藝術節合作《香港式離婚》反應相當好,我對《金蘭姊妹》是有期待。此外新銳舞台系列的《烏合之眾》,由本地劇場有名氣的鄧偉傑執導國內的劇本,我亦會捧場,過往這個系列的作品如《爆.蛹》、《愛之初體驗》均令我留下難忘印象,今次不同是用上內地創作的劇本,其實只要不是田沁鑫作品,我都樂於品嘗的。
 
金蘭姊妹
 
流行 / 爵士樂方面的重拳是 Cassandra Wilson Billie Holiday 的經典,記憶中好像幾年前我已看過她演出,如果居然可以全無印象,相信我對她應該沒有甚麼好感,而 Bobby McFerrin 要整晚齋聽他哼音樂,相信我會受不了,在這個範疇,最令我難忘始終是十多年前那只此一次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已成絕響了。
 
初度來港的 Pink Martini 演奏的絕對是極輕量級的音樂,我也不明白當年我怎會無端端買他們的 CD,可能是被封套的懷舊氣氛所吸引吧,但他們懷的舊並不單止是在音樂上,我覺得他們企圖通過音樂重新捕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白人中產社區的氣氛和感覺,所以他們選的歌基本上是那個時代那類社區鍾情的音樂風格──舒服、易聽、悠揚,說不上有甚麼深度,這類音樂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變成俗艷的所謂 Lounge Music。救到 Pink Martini 是他們始終都保持住一份優雅品味,無論是純音樂、男聲或女聲獨唱,以至合唱,實在多類形到叫人摸不頭腦這個組合是甚麼模式,他們的成員究竟是甚麼模樣,而在音樂編排上 Pink Martini 亦處理得別出心裁,從來都不落俗套,有時甚至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奏,像《Brazil》用上童聲和音、Cha Cha 節奏的名曲《Tea for Two》落在他們手中,竟變成抒情的慢板 (Never On Sunday》也是),另除夕必唱的《Auld Lang Syne》又配上強勁的非洲節奏,均顯示他們不墨守成規,努力求變,開拓音樂無限可能性的精神。
 
 
他們的「多元化」除了選曲和編曲方面之外,更演唱過不少非英語或英語世界不太熟悉的歌曲,除了拉丁、意大利這些較熱門的選擇,他們曾與日本歌星 Crossover,又用普通話唱周璇的經典《恭喜恭喜》,似乎「無國界音樂」也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而他們下一步怎樣走,相信連他們的樂迷都很難估到。
 
我是萬分期待揭開這個來自 Portland(多冷門的音樂城市)的樂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