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孃孃到白蛇傳 2014 年 12 月 星島日報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無論以甚麼表演形式重排,相信早已不合時宜,起碼我就真的提不起興趣看,無電視的《民間傳奇》劇集停播了多年,不是沒有原因,所今次確實十分難得,八十四歲高齡的潘迪華差不多全憑她一己之力把改編自《白蛇傳》的音樂劇《白孃孃》在幾十年後再次演出,雖然是以音樂會模式,但視與聽皆十分豐富,耳目不暇,連我「提不起興趣看」,結果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已就是個小小奇?
其實潘迪華不止是一個歌手,她更兼具「藝術工作者」的精神和抱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已有眼光和野心,演出過一部屬於中國人的百老匯式音樂劇,她看上了《白蛇傳》故事情節變化多端,文武兼備,又獨具慧眼找來當時才剛起步、仍沒甚麼知名度的顧家輝和黃霑負責作曲填詞,服裝設計也特意邀請從美國返來不久正開始他時裝事業的唐書琨擔任,以創新精神推出她自己全力投資的《白孃孃》。可能當年香港尚未認識音樂劇,更遑讓接受比時代走前了多步的本土創作,即使有像《愛你變成恨你》、《誰能阻擋我的愛》等「Show Stopper」,結果票房仍是不理想,潘迪華更經濟損失慘重。
本來這一切已成封塵往事,但潘迪華一直都持一份很難得的不甘心,拒絕就這樣讓《白孃孃》進入歷史的墳墓,這些年她始終沒有放棄把她與音樂的愛情結晶再次搬上舞台,讓後人見證香港曾經擁有過一部如此優秀的作品,但要重新完整的去排一部音樂劇談何容易,單是製作費已遠不符合經濟原則,最終構想到用較簡單的方法,以音樂會的形式演唱《白孃孃》的插曲,十一月份在沙田大會堂演出了兩場,反應出乎意料地熱烈。
我想今次成功之處,首先是潘迪華對舞台表演很有心得,知道如何掌握觀眾情緒,牽動高潮,她亦很明白多元化的重要性,找來香港兒童合唱團和舞蹈團作為是次演出的骨幹,一隊完整的管弦樂隊現場伴奏,在氣勢上已先聲奪人。
另外又挑選了幾位新秀歌手穿上戲服演劇中主要角色,串演多場精采片段,難得更請來特別嘉賓黃耀明和 C AllStar(潘迪華近年經常愛與後輩音樂人作 Crossover),前者以電子音樂風格重新編排,後者以 Rap 形式,演繹其中好幾首插曲,最後當然少不了由潘姐姐親身登場,以說書人身分介紹《白孃孃》的故事內容(原來現時的新一代對《白蛇傳》這個民間傳說幾乎一無所知),並唱出了兩首主打歌,於是除了童聲大合唱之外,還有獨唱、對唱、小組合唱、純音樂演奏,而兩組嘉賓又將其中幾首插曲「現代化」…… 整個演出場面浩大,節奏緊湊,一個「音樂會」竟如此具視聽之娛,確實難得。
與 C AllStar 攝於記者招待會
但有機會重演嗎?我真的答不出。
今次大部分觀眾都是潘迪華的粉絲和好友,衝她面子而來,而她絕對是整個演出的靈魂,她有能力把不同界別、各有不同才華和強項的單位凝聚在一起,有她在,本來怎樣看都不協調的人和物竟得以融合,沒有潘,一切也就馬上散開了。
與黃耀明、黃貫中、朱茵等攝於後台
但如果一個普通觀眾,看到一部叫《白孃孃》改編自甚麼《白蛇傳》的音樂劇宣傳,可會有購票的意欲嗎?當然假如以粵劇形式在新光演出,必然有捧場客,但那些是粵劇戲迷,只要有大佬倌、有唱功、有功架,演甚麼劇本他們都會照樣入座的,除此之外,我不覺得《白蛇傳》在二十一世紀仍有賣點,雖然比起其他同類的民間傳說,像七仙女、追魚等等,已算更「現代」,起碼感覺上也是節奏明快,除了愛情又有驚嚇(化作人形的白蛇喝酒後打回原形,嚇到丈夫一病不起),跟有盜仙草救夫的武打場面,最後更有水淹金山、斷橋產子的高潮戲,我小時候看過一部日本拍的《白蛇傳》(李香蘭主演),當時就是白蛇作法水浸金山的特技哄動一時,現在看來當然只屬幼稚不堪了。試想,內地近年那麼多電視劇集,有沒有人曾打《白蛇傳》主意呢?
如果搬字過紙的改編行不通,將它變奏、大幅度改寫又如何?其實《白蛇傳》的故事曾吸引過不少文藝界人士要替其注入新元素、新生命,李碧華的小說《青蛇》就是將故事重心轉移到充任白蛇婢女的青蛇身上,先後有徐克拍成電影,近年內地的田沁鑫又將之改編成話劇。高世章年前也曾譜寫過一部名為《白蛇新傳》的音樂劇,白蛇來到當今塵世找尋她已多次投胎轉世的丈夫 …… 其實用佛洛伊德的理論去闡釋白蛇的主要人物隱藏的心理狀況也很有趣,像故事中兩性關係是女方作主導,又或者青蛇和摧毀白蛇姻緣的法海和尚,他們的潛意識欲念又是甚麼?也相當耐人尋味,不過這些心理分析或許不至於趕客,但和音樂劇賣座與否也實在扯不上關係;吸引觀眾購票入場,原來的真的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