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放一個 ……                                                                   2013 7               
 
 
 
今年書獎其中兩本入選的書都多少與六七年暴動有關,其中古蒼梧《舊箋》主菜那十五封信是寫於 67/68 兩年(我寫了一篇討論此書的文章刊登於七月份的《號外》),而張家偉的《67 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更是開宗明義寫六七暴動的整段歷史,資料詳盡,立論嚴謹,但文筆生動,可讀性高,沒有很多學術論文通常犯的沈悶、呆板毛病,多少勾起我暴動期間一些模糊的記憶。
 
 
今年獲獎的十本書,除了一本兒童書,其餘九本竟有五本的題材是圍繞香港的前塵往事,除了上述兩本外,還有黃碧雲的小說《烈佬傳》,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和另一本《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如此巧合是否多少反映現時香港的心態,大部分人無論自覺或不自覺都不願面對當下的社會環境,而進入一個漫長的 retro 期?
 
 
四十多年前暴動時期政治氣氛之嚴峻比現時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年我唸中三,記憶中除了各大小機構、工廠之外,不少中學都有成立地下「鬥委會」,九華也不例外,我曾經就收過這樣的組織寄來的「抗英」單張,號召罷課,很記得信封上英女王頭像郵票是倒貼的。
 
至於日常生活,最令人擔心是 67 年夏天香港沒有什麼雨水,水塘都快乾涸了,曾經有一段時間實施每隔四天才供水四小時的措施,如果真的再沒下雨,大陸又不供水來香港,怎麼辦?確是性命悠關的心理威脅,與此相比,巴士停駛,每天都要行路上學都是小事了,雖然在街上走動其實也相當危險,因為那時很多貼上「同胞勿近」字條的土製炸彈  (俗稱菠蘿會隨處放置,當中有真有假,經常爆炸傷及途人,但我想大概我們總得儘量如常的活下去吧。
 
 
有一次可能已過了暴動的高峰期,父母親帶同我們三兄弟去油麻地普慶戲院那座大廈內靠近加士居道方向一間星馬餐廳吃沙爹,普慶戲院是當時左派其中一個大本營,在那兒經營餐廳想必然也是左派脈絡的人士,而父母親如此大膽帶我們「深入虎穴」,相信是認為那兒反而較安全,總不會有人在自己的地頭放「菠蘿」吧。
 
                                                                                                                     暴動時普慶戲院前門
 
我記得那天只坐了兩三桌客人,但在收銀處卻有幾個看來是餐廳老闆和員工,他們神色凝重壓低聲線喃喃細語在商量些什麼重要事項似的,怎知你一言我一語竟越講越大聲,結果演變成激烈的爭吵,甚至連廚房也走出兩個大漢來加入罵戰,最後其中一個拍檯,大聲講句:「我最多都係放一個㗎咋。」然後就氣沖沖走返去廚房。
 
最多放一個什麼?我們一家人面面相覷,平起一向喜歡講笑的母親悄悄說:「唔通放個屁?」然後大家就哈哈笑起來。
 
在艱難的日子也不忘苦中作樂,然後不經不覺就已經活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