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與何琍琍 —— 八卦文化的走勢 1981 年 1 月 號 外
Gossip 應該譯做甚麼﹖流言﹖是非﹖
如果 gossip 指一個圈子、或社區裡面的成員﹐在背後互數他人的私事和秘密﹐那麼上面的兩個譯法都恰當。事實上﹐自古以來無分富貴貧賤、聰明愚昧﹐每一階層﹐每一圈子﹐每一單位都有著它們本身的 gossip。
不過無論甚麼圈子、單位、階層都好﹐gossip 的內容即使有分別﹐性質都大同小異 —— 都是針對他人一些次要、瑣碎、無關痛癢、而且是相當無聊的私事﹐將其散播出去﹐輾轉相傳﹐是人們一種娛樂和消閒的方式。
但隨著科技飛快發展﹐社會進化﹐到了今日﹐gossip 已不只限於交換或探取互相都認識的人的私事﹐現在的趨勢是﹐人們對他們不認識的人的私事﹐生活小節更感興趣。
大眾傳媒的發達令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我們全不認識。或者根本不屬於我們圈子的人物。他們的照片、事蹟出現在報章、雜誌﹐他們的聲音灌錄在唱片﹐從收音機中播出﹐他們的姿態舉止在電影電視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這些出現再經傳媒的渲染、塑造、包裝﹐我們很容易就會認定他們的確是高人一等﹐充滿傳奇性﹐而事實上﹐他們對我們大眾的日常生活也可能會有直接的影響;一個政治家﹐他一個決定足以影響到我們經濟或安定﹐同樣一個歌星﹐他一首名曲聽到歌迷如痴如醉﹐亦不可謂不重要。
然而很多時候﹐傳媒報導的並不是政客的新措施,或者歌星的藝術造詣﹐而是去揭露一些和他們本身職業毫無關係的私事﹐這些就是 gossip。
那些經常給傳媒 gossip 的人就成了名人。
可以說 gossip 和名人 (celebrity) 是分不開﹐互相依賴﹐互相扶持的﹐要做名人就需要 gossip 來保持他們的曝光率﹐而gossip 也要靠名人的聲望和言行去吸引讀者觀眾。
至於要怎樣才能成為名人﹖如何才會被媒介經常提及﹖這個問題牽涉到整個 "celebrity system"﹐其間複雜的結構﹐已超越本文之範圍﹐將來如有機會﹐或會作專題研究。
在香港﹐由大眾媒介宣揚的 gossip。最早期是以電影明星花邊新聞的姿態出現﹐於是鳳凰女生眼挑針﹐張大千送給于倩的國畫受損﹐陳厚和丁紅打得火一般熱 (原來是他們兩人主演的新片的劇情!) 都收錄在報章的娛樂頭條﹐滿足了人們的偷窺狂。這股明星新聞潮流至今仍未衰退﹐由電視書仔、報章娛樂版、各類周刋繼續發揚八婆文化。
但有一點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明星制度已日益式微﹐明星的一舉一動已逐漸失去了早年的吸引力﹐代之而起的電視藝員﹐亦因為每天都送上門﹐在人們的客廳長期曝光﹐變到熟口熟面﹐因而缺乏了一種神秘感和派頭﹐難以引起大眾的羨慕和好奇;而且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高等教育的普遍﹐很多人的品味也跟著變得越來越 cosmopolitan﹐他們開始會覺得看明星新聞「幼稚」、「低級」。
但八卦乃人之天性﹐社會上這群數目日漸龐大的「高級」人士既不屑追隨明星生活﹐傳媒亦不會就此罷休﹐放棄爭取他們﹐於是經過一番摸索、嘗試之後﹐便捧出另一批人去代替明星在 gossip 文化的位置。
這群應運而生的人就是所謂的「上流社會」。
其實在外國「上流社會」一向都在 gossip 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藝人不相伯仲﹐近年來更變本加厲﹐「名人」已經演變成為一項龐大的企業﹐左右社會的經濟﹐推動大眾的消費力﹐例如有不少「名人」就利用他們本身的名字大做生意﹐我不是指安地華荷的職業 party goer﹐這只是小本經營﹐在美國﹐像用 Gloria Vanderbilt 做商標的高價牛仔褲大行其道﹐Charlotte Ford 的成衣風靡一時﹐令到香港的廠家賺到盆滿砵滿﹐才真正是 gossip 文化推動消費的最大成果。
在香港﹐我們保持了一貫作風﹐gossip 文化和其他的事物一樣﹐都是遲了十年﹐《號外》在一九七九年二月那期的專輯—— Super Girls ——將所有在當晚參加朱玲玲霍震霆婚宴的年輕貌美、花枝招展的靚女的照片一一刊登出來﹐應該算得上是到目前為止最特別、最可觀的一次視覺 gossip﹐但《號外》並不是一份為大眾而設的雜誌﹐號外不能「策動群眾」﹐然而它的影響力絕對不能忽視。
唸傳理系的人讀到 two way flow of communication 的理論時﹐《號外》應該是一個最佳的現成本地例子。《號外》的讀者很多是 opinion leaders (包括消費、娛樂、傳播媒介 …… 的領導者)﹐《號外》影響了他們,再經由他們去影響大眾,所以說《號外》的影響雖然是間接﹐卻是極重要的。
真正把 celebrity gossip 在香港發揚光大的是《明報周刊》﹐近年來《明周》除了謝賢、狄波拉、汪明荃、陳萍之外﹐已愈來愈注重「名人」的報導﹐周啟邦夫婦很久以前已開始不時在明周佔去一點篇幅﹐徐堅和文麗賢也間中有一兩張照片出現﹐趙世曾和女明星在一起的時候﹐也得到一些報導﹐張瑪莉更無緣無故獲得《明周》垂青﹐得到名人待遇﹐還有那個不知是屬於那一類的尷尬人物孫詠恩﹐亦偶然會搶到頭條﹐至於黃霑的「名人專訪」。更加將這趨勢帶到一個高潮﹐可惜黃霑的專訪仍然是老式「名人發跡史」的變奏﹐不夠無聊﹐不 irrelevant﹐不夠 decadent﹐所以它並無真正的 gossip 精神。
現時香港 celebrity gossip 的寵兒是朱玲玲與何琍琍。
她們出現在近期各類周刊封面的次數已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但她們走紅﹐特別是何琍琍﹐消聲匿跡了多年﹐最近才重出風頭﹐是有其原因的;這兩位出身於娛樂圈而結果納入上流社會的麗人﹐將 showbiz 和上流社會結合在一起。不愧為本地的姬莉絲嘉麗﹐對社會肯定有振奮和積極作用。
但我相信﹐朱玲玲和何琍琍的風頭﹐只是香港 gossip 文化一個過渡時期﹐遲些﹐香港名門望族的第二代、第三代將會脫穎而出﹐雄霸了gossip 的篇幅。
以前大部份香港人追求的是金錢﹐但求豐衣足食﹐已經感到心滿意足﹐近年來﹐除了錢之外﹐人們已開始注重享受﹐買靚屋買靚車靚首飾﹐既投資保值﹐又可以演嘢。但我總覺得﹐現時的趨勢是將會有更多人在有了物質享受之後﹐還會講求 style﹐講求生活方式。
那些「富豪、大亨發跡史」仍是停留在一切講錢的第一階段﹐至於那些介紹名菜、汽車、室內設計、新款時裝的消閒雜誌﹐則滿足到追求物質享受一群的求知慾。
《號外》一向都很少有作消費式的介紹、指南﹐因為我們假設我們的讀者對各種享受的認識可能比我們更多更先進﹐或者早已經擁有了﹐即使沒有﹐亦不再以保時捷作為奮鬥的目標﹐會放眼去更大的方向。《號外》不斷鼓吹的﹐是 style﹐是生活的 style﹐做人的 style﹐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當我們擁有享受時﹐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怎樣去享受這些享受。
隨著我們市民逐漸擺脫粗糙﹐開始講求 style 之後﹐我們的 gossip 偶像也許就會跟著變得似樣些。
另一方面﹐gossip 偶像的進化﹐又會不會幫到香港人脫離庸俗﹖
雞蛋與雞﹐已不屬於《號外》轄管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