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美食回憶                                                                   20216                公教報

 
 
我相信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即使吃同一款食物,總覺得完全不是記憶中以前的味道。
 
我唸中學時九龍塘牛津道一帶的中學群,在瑪利諾、培聖、東華三院、英華後面有一條不通車的小巷,一到中午就擠滿流動小食檔 ── 腸粉、糯米飯、車仔麵、燒賣、粉果、魚蛋、魚肉、牛雜、「翅」、甜品……林林總總,應有盡有,很多學生即使明知這些小食冇營養,兼且十分不衛生,中飯仍愛幫襯這些食檔,不會留在學校的飯堂,皆因這些小食就算不能用美味去形容,也確是很滋味、很惹味,而且多選擇,可以天天新款,「高竇」如瑪利諾的女生,初時不屑跟風吃這些「平民食物」,慢慢也忍不住口,逐漸見到愈來愈多穿MCS校服的女孩夾雜在後巷覓食行列,而附近的喇沙仔可都有聞風而至?
 
以前簡陋的熟食手推車
 
那條小巷的美食傳奇早已成為歷史,近年中午時分我時常有小巴停在牛津道,專門接載各校學生往返九龍城吃中飯,比起以前真是高檔了很多,而不少我們童年時覺得美味無比的小食亦逐一消失,泡製這些食物成本不貴,但需要花很多時間、功夫和心機去準備,可能已.後繼無人了,偶爾在街上碰到仍有人販賣兒時常見的小食,真是如獲至寶,當然有些早已入舖頭不再擺街,可惜味道始終和記憶相差甚遠,有時真的寧可不吃,不想破壞記憶中完美無可取代的味道。
 
其實即使泡製的方法沒變,食材原身在餉養、灌溉階段時採用的養料已不一樣,什麽基因改.造聽見都驚,最終「製成品」的味道口感自然和我們小時候吃的有別,還有調味也是,以前愛用的豬油、味精等,現在已列為不健康,而且已幾乎絕跡,改用植物油、雞粉等取代,雖然說是較健康,但味道亦遜色很多,以前的真係食唔番了。
 
現時學校群後巷再沒有熟食小販,但有飯盒出售
 
或許與其不斷緬懷,不如珍惜現時仍能嘗到的味道吧,隨着科技發展,很快或會有人工合成食物,不再需要屠宰動物或種植蔬果,對地球保育無疑是一大功德,但味道必然回不到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