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地圖,不一樣的秩序                                                    20194                 號 

 
 
最近看到報導,國內遊客來港又有新景點,進駐大學校園(好像特別是靠近東鐵站的中大),兼光顧校內飯堂。年前另有報導很多大陸遊客來港紮營留宿,逼爆了不少沙灘和郊野公園的營地,令本地人想假日去露營也沒空位,怨聲載道。香港近年早已無處不爆,但此兩爆點有一共同之處,就是方便了低消費、要省錢的旅客。
 
 
在校堂吃飯肯定比外面便宜,而且質量及衛生都有保障,紮營更可以省回香港聞名的高昂酒店房租,不過就很難靠這類低端遊客帶動經濟,肯定不受到歡迎了,我不禁想起年輕時在歐洲背包的日子,不也是佔人便宜?
 
 
一九七五年大學畢業後靠一本哈佛出版的《LET’S GO EUROPE》在歐洲走遍多國,「流浪」了接近三個月。
 
 
這本實體書有大量學生廉價歐遊的寶貴資料,當年背囊內蔵住那一叠金額有限的美國運通旅行支票就是整副身家,自然要儉吃儉用,除了指定動作入住青年旅舍,亦有試過和新相識的背包客去營地紮營過夜,又按照《LET’S GO》提供的資料,有機會便摸上大學飯堂用膳。
 
旅行支票現已沒有人用了
 
仍記得在意大利山城PERUGIA一間大學的飯堂吃過在記憶中至美味的意大利粉,並在那裡結交了一個學意大利文的日本在讀生,多年後還間中保持通訊,是大家對自己青蔥歲月的懷念吧,不過上次收到他的來信已是十多年前,他返日後一直在SOGO百貨公司工作,負責去意大利入貨,相信也早已成為祖父級了。
 
Perugia
 
在歐洲那段日子如果不是多得這些平價學生餐和宿位,我根本不可能有足夠資源渡過如此悠長、充實,獲益良多,畢生難忘的旅程,而且每到一處當地人對我皆十分友善,令我無顧慮、無壓力、無自卑去享受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將心比己,現時我又怎能歧視光顧大學飯堂的大陸遊客,或反對他們紮營留宿呢?
 
但(是一個深色大大個的「但」)以前的世界確是有著完全不同的秩序和結構,在中國未改革開放,蘇聯為首的鐵幕國家未解體前,起碼有半個地球幾乎是完全封閉,沒得進沒得出,我們身處的另一半,它的流動人口和現時是兩碼子事,不存在擠逼的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歐遊時幾乎看不到亞洲面孔,連日本遊客都未開始進軍西歐,就算BUDGET旅客紮營也絕對不會霸佔到當地人多少空間,在大學校園也不會存在有外來人逼爆飯堂,所以當地人都樂得大方,我記得在歐洲入大學飯堂要出示預先申請的國際學生證,在這方面香港的大學現時好像沒此機制,變了「冇掩雞籠」。
 
                                                                                            1970年代的國際學生證
 
但今天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即使只輸出百分點的單位數字人口出外旅遊已為全球帶來無比壓力,顛覆了昔日的秩序,一下子沒可能有足夠配套去容納、接待如此大批不速之客,香港這彈丸之地更不用說了,任由國內遊客每天無限制湧入,根本就無法負荷,在街上不斷人碰人,地鐵大部分時間插針都唔入,無怪怨氣沖天了。其實香港多年來一直都倚靠遊客消費購物賺取外匯,絕對深諳好客之道,但遠超比例的數目真的已無法承受。
 
不過香港始終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又不可能,也講不通要立例限制遊客入境,特別是如果只針對大陸遊客,必然遭罵歧視,所以我也想不到這問題有付解決的辦法。
 
現時我出外旅遊的經驗,是無論去到外國什麼冷門偏僻的小鎮,總會聽到周遭有人操普通話,充斥絡繹不絕高中低檔的國內遊客是常態,很快或現在已經變成巴黎不似巴黎,雅典不似雅典,全部都被中國人騎劫了,SPEAKING OF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