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關……2018                                                                             20186                              號 

 
 
年輕時遊日本主要停東京、大阪那些大城市購物,享受日本種種帶來驚嘆的先進文明設施,要文化時頂多順帶去京都留幾日,這類旅遊活動已停了多年。去年春秋二季重遊日本,旅遊方式已有改變,去了北海道和立山黑部,看看繁華以外的日本,最近又乘坐遊輪在四國九州一帶流連,也有另一番感受,原來日本城市除了最頂尖頭幾個,其餘三四線城市市容都千遍一律,乏善足陳,不似歐洲每一小城小鎮皆各有特色,有美感,有歷史。
 
相信在日本這些三四線城市長期生活,一定很沉悶,像九州的宮崎市,最繁盛的商業購物區,路人也不多見,進入一間較具規模的多層百貨公司,竟給我見到Mary Quant專櫃!
 
 
嘿!瑪麗關!?這位英國時裝設計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帶起全球「迷你裙」熱潮,可惜看來她並不特別具時裝天份,只單靠一個 mini shkirt concept,熱潮一過便無以繼,之後用其名氣改攻化妝品市場,記得七十年代TVB推出過出動全台花旦的單元劇集《瑪麗關77》,至今仍為不少老視迷樂道,就正是由這品牌特約贊助,想不到在這個猶如置身空城的宮崎市內,一間售貨員多過顧客的百貨公司,瑪麗關仍佔一席位。
 
 
再上到樓上一層男裝部,居然又見到Men’s BigiMelroseJun⋯⋯等牌子,真是嚇了一跳,我是不是進入時光隧道返回八十年代?這些都是當年日本的三四線名牌啊,怎又忽然在這個三四線城市重遇上了!
 
 
其實日本潮流影響了很多代香港人,三十多年前,Yohji還未成名前,另一Yamamoto ── Kansai已受到當時香港的潮人謨拜,跟住有Kenzo,然後到Joyce Boutique一口氣囊括了三大 ── Comme Des GarçonsYohji YamamotoIssey Miyake,差不多同時,同級的Matsuda,稍後的Tokio Kumagai都相繼進軍香港,不少較下線的日本品牌亦紛紛來港開專門店,真是遍地開花,MelroseMen’s BijiJun記得都進駐了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地庫,那一層還有我曾經經常光顧的Comme Ca du Mode,一時間新世界中心地庫成了日本時裝潮流聖地。早以為一切已經煙消雲散,原來這些次等名牌仍在經營,只不過其潮流影響力早已式微,起碼香港現時崇日,經常去日本買衫一族都不會留意到這些名字了吧?
 
 
日本三四線城市的百貨公司,今次旅程還行了幾間,都有點破落戶時不與我的嗟嘆,除了全球購物模式大勢已改,日本經濟仍未有起色相信也有關係,想落日本還是極需要強國消費者來沖喜,除了帶來可觀外滙,更能注入已久旱的energy,不論是否認同國內人士的某些過火行為,例如他們的喧嘩嘈吵,他們誇張俗艷的色澤品味,他們拖住轆轆聲的購物喼,但國內人真的很有energy,充滿生機、活力、能量和頑強生命力,他們可能很多時都過度亢奮,無視儀態,卻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是了,他們帶來人氣。
 
 
暫時在九州四國仍不覺有顯眼的大陸遊客,假如他們一旦殺到,肯定能喚醒這些好像已沉睡多年的三四線城市,大陸人所作所為不少都令人啼笑皆非,為之氣結,叫人奈佢哋唔何,但他們也有他們正面、可愛的一面,在死氣沉沉的宮崎市中心,我忽然懷念起大陸遊客的聲浪。
 
宮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