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城的 The Ladies Who Lunch                                                      201810                  立場新聞

 
 
 
又一城商場多少仍能給到我一點「香港」和「中產」的感覺。
 
 
那兒沒有頂級精品店,找不到米芝蓮餐廳,珠寶首飾名錶店亦欠奉,眼見不外是一般的中價或頂多中上價品牌,有點似外國那些 neighborhood mall,可能場內空間比較寬敞,自然少了些小家子氣,感覺上仍是有 class 的。
 
當然它無可避免也有大陸客垂青,今時今日還能在哪處見不到他們?在又一城起碼未至於像海港城般洪水猛獸。我從不認為我有歧視國內同胞,說來也沒資格、憑什麼去歧視?他們明知不受港人歡迎依然樂此不疲南下消費,令香港經濟受惠,想落亦屬難得,只是我仍在妄想能找到一些近似十幾二十年前香港的空間,所以已有一段時間不踏足海港城,反正近年已跟一線名牌絕緣(記得最後一次入貨是幾年前Alexander Wang Valentino 的主線),回頭說又一城,它算是一個庶幾近之的選擇了,起碼它多少給到我「香港仍是老樣子」的假象,而且交通方便,車位又出奇多,絕對 user friendly
 
 
又一城雖然離近東鐵不遠,卻鮮見大陸客,起碼絕少見到拖住個喼那批,所以就算有,因為少了拖喼的聲浪,就不怎覺得 irritating,另外或許由於沒有大名牌 intimidating的威勢,反有一種較 relaxed,較「休閒」(是不是國內率先用的形容詞?),以及正如上文提到較「neighborhood」的氣氛。
 
又一城
 
忽然記得多年前在 Metropop 曾寫過一篇有關又一城的短文,標題好像叫〈又一城靚太風景〉之類,當時我留意到這個商場有為數不少獨自逛店、獨自用膳的中產女性,可能她們在拔萃、喇沙、瑪利諾及其他一些國際學校就讀的子女仍未放學,難得多出一些私人時間就不約而同來到附近這個又一城商場,我更自作多情,幻想她們當中幾個有如安東尼奧尼上世紀六十年代簽名作《夜》(La Notte)裏面經典一幕:女主角珍摩露一個人空虛地、孤單地,漫無目的在米蘭市中心作存在主義式浮遊,顯然在又一城是找不到這樣的境界,退而求其次,七十年代美國電影《Summer Wishes Winter Dreams》另一個曼哈頓空虛婦人 Joanne Woodward….. 我又是在想多了,一廂情願知識分子化了香港的現實。
 
 
不過剛剛一連兩天我巧合兼罕有地在又一城無印良品一次喝下午茶一次吃中飯,兩次都真的見到好幾個穿著斯文的少婦獨立個體坐separate tables,各自自得其樂地品嚐無印良品供應的那些賣相很「骨子」、「的式」小食,她們都似中產「阿太」多過在職女性,和多年前在又一城(當時在 Cova)見到的無大分別,不期然浮出一絲別來無恙的欣慰;起碼也阿Q式捍衛到給自己「香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