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中國特色」的新貴族時代                                                        2016 7                  立場新聞

 
 
 
國內時裝劇《歡樂頌》看落越覺得好看,笑料温情笑兼而有之,不會硬滑稽,煽情亦識得節制,五個職場女主角全都刻劃得生動傳神,兼有生活感,劇本/對白通通見得人,唔失禮。
 
不過今回並非要談論此劇,只是作為引子,劇中其中一個出身較貧微的女角被富二代帶去打高爾夫球,跟住在球場會所直落,我看那會所的裝置很富西洋古典風味,室內的牆壁全都嵌上打磨光滑的木板,甚具氣派,內心不禁暗笑:又扮 Downton Abbey
 
《歡樂頌》劇照
 
但再細心一想,就發覺是自己某些奇怪心理作祟,總特別愛挑剔大陸的「仿」,其實「仿」是無處不在的,香港很多建築也不過是仿早了幾十年吧,又例如奧遜威爾斯曠古爍今之作品《大國民》,我們見到片中影射傳媒大亨 William Hearst 的男主角建造規模大得驚人的「古堡」,不就是仿歐洲幾百年前王室貴族住所?都已二十世紀了,還在加州興建古堡當成私人遊樂場耀武揚威,其實只不過是不倫不類的 A 貨,歐洲人見到心裏不笑死才怪。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古堡的室外和室內泳池
 
歐洲在強國人入侵之前,曾一段很長時間受到美國暴發戶的蹂躪,他們錢大把唯缺 sophistication,就去老家英國及歐洲補給,最近看了歷史頻道長達六小時的紀錄片《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敘述十九世紀南北戰爭結束,至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冒起多個財富敵國的資本實業家,包括在鐵路、石油、鋼鐵、銀行、電力、汽車行業發跡的 VanderbiltRockefellerCarnegieJ. P. Morgan Ford,除了含銀匙的 Morgan,其餘都是低層階級出身,白手興家,正好是「美國夢」的完美例證,他們當然遠不及歐洲人有文化修養,但不管真正識得欣賞與否,他們絕對有足夠財力在歐洲大陸橫行無忌,來個大掃貨行動,而他們的目標遠不止是奢侈品,歐洲不少珍貴的藝術品就是被這些「老粗」像勝利品般帶返美國
 
 
我在大學修西洋美術史時,留意到不少名畫都是收藏在 “Frick Collection”,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原來 Henry Frick 只不過是 Carnegie 一名手下大將,替老板管理他的鋼鐵廠房,他死後把他在曼哈頓的故居改裝成美術館展覽他的個人珍藏,我曾慕名參觀過兩次,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不同派別的大師作品多不勝數,不禁令我驚嘆,他怎可能單一個人就買到數量如此豐富的傳世名作!相信歐洲人遊美,看到這麼多的歐洲名畫流落到大都會等博物館,相信也難免有點黯然神傷吧。
 
在曼哈頓第五街近中央公園的 The Frick Collection
 
當年那個史無前例的掃貨潮規模之大可想而知,現時強國人去歐美,掃的不外是名牌衣飾手錶,或更貴重的汽車遊艇酒莊等等,仍未去到清人文化遺產的層次,受損的大概仍是限於市容吧了,相比起來更令人佩服當年美國暴發戶他們資源投放的遠大眼光,替國家作一次文化包裝及升「leh」,不過我深信國內的 sophistication假以時日必然也能修成正果;超越香港,如果不是已經成事實恐怕都為期不遠了。
 
Sophistication,要培養,說真的,只要有心其實不難,當然有大量的財富去多些見識和實踐自然更事半功倍,第一代富豪可能仍是土豪,到了第二第三代必然能脫穎而出,美國人雖然沒有歐洲那些伯爵郡主名銜,不早已有他們自行制訂的貴族階層?財富傳到第二代,成立些慈善基金自然就晉升為籃血人了。
 
Andrew Carnegie 捐贈至今仍屹立在紐約市的 Carnegie Hall
 
相信國內也很快會孕育出叫我們再找不到藉口取笑的「富中國特色」的新貴族,看來可供我們取笑的機會亦越來越少了。
 
2011 年李亞鵬主演的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其中一場忘記了是在一個很時尚的辦公室或者是大酒店宴會廳舉行的雞尾酒會,環境氣氛營造得相當優雅,可惜桌上擺放的食物竟全是類似美心/聖安娜一打一打的西餅,又給我機會笑餐飽,但到了 2016 的《歡樂頌》,同樣是在酒店舉行的雞尾酒會,今次擺放的小食已變成似模似樣的 hors d'oeuvre,我真的再沒得挑剔了。
 
 
雖然也不是全無破綻,例如另外一場在一間高級餐廳的包房內,竟大模斯樣置放一台座地式的分體冷氣機,絕對有點時光倒流,又或者說在賈樟柯的公路電影才應出現。可能在一些小節,某種基因始終仍未能被徹底清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