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豐二年》不是我的小說                                                             2015 11                      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月八號    VE Day 當晚英國舉國歡騰,據聞當時兩位公主伊利莎伯和瑪嘉烈是宮外與群眾一起慶祝勝利,電影《A Royal Night Out》就是以這個歷史契機作靈感,想像未來英女皇做了一晚平民的經歷,聽來相當吸引,我馬上找這部電影來看,可惜成績遠遜於我期望, cliche 不斷。有時很多妙絕,天馬行空的題材,聽到,知道,朋友間熱烈談論,興奮了一陣子已足夠,沒必要把它化成電影、舞台劇或小說,就讓那個意念停留在原始狀態反更令人有無盡 wishful thinking 的遐想。
 
《A Royal Night Out》
 
陳冠中的新小說《建豐二年》會不會也是這樣?
 
繼《盛世》、《裸命》之後,一直有聽聞陳冠中繼續寫小說,但不清楚今次會是甚麼題材;最近在一個網站讀到一篇他的專訪才知道新小說《建豐二年》是講假如1949年國共內戰戰敗的是共產黨,由國民黨繼續統領中國又會是甚麼模樣?嘩!這個構想確實犀利無比!當時我是感到異非興奮,陳冠中今次肯定又中了 jackpot,確是折服了。
 
 
在歷史的轉捩點推倒重來,選擇沒發生過的 what if,陳冠中稱他的新小說為「烏有史」,蔣經國字建豐,小說以1979年他出任總統第二年作結,是書名的由來。很多在四九年後才出現的真實歷史人物在陳冠中虛擬的中華民國都照樣登場,很多真實的歷史事件(如七八年北京民主牆)也如期發生,這個「中國」雖然打壓民主,經濟民生尚算穩定;南京一早已舉辦了奧運會,老舍不單沒有自殺,更完成了百萬字巨著《四代同堂》,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其後林語堂都獲得諾獎,1979年沈從文亦得到提名,胡金銓的《華工血淚史》也順利完成 …… 不少我們的白日夢,我們期盼的「可能」都在這本小說實現,叫我們又怎會不欣喜!
 
                              老舍(1899-1966)                                                           林語堂(1895-1976)                                                        沈從文(1902-1988)
 
至於香港,沒有四九年的難民潮,亦等於沒有後來的經濟奇蹟,書中香港一直只保留「轉口城市」的優勢,發展平平,而遷徙到調景嶺已不再是真實中的國民黨難民,而變成逃落香港的共黨人士 ……
 
已成歷史的國民黨難民社區調景嶺
 
問題是這些有趣的假設能否足以構成一本小說?以我粗淺理解,小說總要有故事、情節、佈局,然後又要看到人物關係、心理狀態的互動等等元素,《建豐二年》用九個不同身份,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真實人物(包括了蔣經國、董浩雲、鄭樹森等﹚分作七章,虛構了他們在烏有中國的際遇,嘗試從多個角度、層面去勾劃這個「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以至一般民生的地圖,是甚具野心的創作,而陳冠中絕非憑空想像,是經過大量研究和資料搜集的  “informed guess”;無論史實和虛構精確度相信會令到熟悉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國民黨史的專家也很難挑剔。
 
                                                                                         蔣介石與蔣經國 (左) 
 
但《建豐二年》算得上是小說嗎?九個主角無論是他們在四九年前的真實經歷或四九年後的虛構遭遇都平鋪直敍得有如讀維基百科,特別是像我對中國近代史沒認識的讀者來說,更味同嚼臘,令我想起以前讀過的意大利小說《The Name of the Rose》,它內容涉及大量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的西方文明典故、史實,這些我其實也不過略知皮毛,作者更虛構了亞里士多德除了在 Poetics 論述悲劇,原來也曾續寫 Poetics II,論喜劇,一直都秘密收藏在書中發生命案的修道院內,我是看得津津入味,主要原因我想是作者 Umberto Eco 用了猜謎、推理小說作框架,小說是核心,其他資料皆屬 icing
 
 
又像早年的電腦遊戲  ”Versailles” ,用尋寶、探險方式帶出凡爾賽宫的歷史、建構、收藏以至秘密,將枯燥的死資料變得趣幻無窮,而《建豐二年》所謂小說只不過是一段烏有歷史附託上身吧,書中還注入大量統計數據和理論,我心想得個知字不已足夠,誰會花看一本小說的時間去檢閱國民黨治國的虛構 data,它的目標讀者究竟是哪些人?
 
電子遊戲《Versailles》
 
無論大陸台灣或香港熟悉國民黨史的人應該不多吧?好像那堆「讀極都唔完」的檔案、文獻式文字,即使加插些當事人的感受或些少情節,企圖將類似是報導文學裝成小說,相信也留不住多少原本打算是看小說的讀者,或者香港區的讀者看到「麥師奶和麥阿斗」一章總算找到個救生圈,可惜連這兩個人物我也毫無認識,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部「沒戲」的小說,也沒能耐 google 書內數之不盡的人名,我只能跳來讀才勉強把它看完。
 
 
我想假如陳冠中在朋友聚會中分享他心目中的平行中國的一些 anecdotes,然後在座人士各自添加自己的構想,我想會是很有趣的遊戲,起碼遠比這本小說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