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達  — 重新記起的名字                                                          2105 年  11                  星島日報

 
 

 
「他不很高,也不很矮。他的眼睛是圓的,他的雙眉有一點傾斜,他笑起來的時候有一個酒窩,他有一股氣,不是頂聰明的臉孔,但是他的一切配合,看來柔和而且可愛 —— 他的名字叫范尼。」 文:鄧小宇  

 

 
那是流行小說作者依達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最膾炙人口的小說《蒙妮坦日記》的開端,不知現今有沒有人仍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部小說,有過這樣一個作者?
 
 
流行小說的命運很多時候比正統文學更為坎坷,後者即使讀者不多,但總會得到學術界、學院派人士守護,給大學圖書館以至一般公共圖書館收藏的機會遠比流行小說高,而流行小說在暢銷期過後就幾乎再無人問津,大部分亦因此失傳了。
 
在香港,當電視仍未普及化之前(更不用說互聯網了),除了電台,小說是大眾日常的主要精神食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報章副刊內「專欄」佔的篇幅不算多,反以連載各種不同類型的小說為主。我記得唸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一知半解的約略看懂副刊的小說,當時的欣喜有如瞎子開眼第一次見到周遭的影像,我的「精神生活」從此變得多姿多采,可惜這些小說的作者,記憶中好像有怡紅生、小生姓高、楊天成等等,如今可能只有小撮人仍隱約記得他們的名字,至於他們寫過的小說,即使有一小部分曾經出過單行本,都早已在市面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其實以前不少報章社論、副刊小說、雜文都不乏精采,值得後人參閱的作品,很有保留價值,但正如英文用「Yesterday's Papers」去形容失效、無用之事物,以前的報章的碓僅有一天的壽命,到第二日已被當成廢紙,頂多在街市用來包瓜菜,想找回昔日舊報紙文章重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是在互聯網紀元難以想像的,現時絕大部分報章都有電子版,可以隨時按日期、主題、名稱各種索引去搜閱想看的舊文。除了打破「一日壽命」的宿命,任何文章更有機會觸到遠比報章發行數量為多的讀者,雖然互聯網也非永恆,誰能預料哪一天,無論天然或人為,一切都可能在一瞬間化為烏有,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仍是天堂,就讓我們好好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吧。
 
但很難得仍有不少愛惜本地文化的熱心人士一直默默為過去的通俗文學做保育工作,我特別欣賞盧瑋鑾(小思)主編的《舊夢須記》系列,難以想像她的團隊要反轉多個檔案室去搜集昔日報章副刊具代表性的作品,已輯錄成書的當中有反映都市光怪陸離的《經紀拉》系列,《新生晚報》兩位很重要的專欄作者司明和十三妹的文選,還有連載小說/故事選等等,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出土文物」,總算多少填補了本地通俗文學史的空白。
 
 
我不清楚依達曾否有在報章連載小說,我認識這個名字時他已是聲名大噪的偶像級愛情小說作家了,大約唸中一時,一個比我大幾年的女性好友極力推薦我看《蒙妮坦日記》,果然一看之後就有好幾年迷上他的小說,我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依達之前,寫這類所謂「三毫子小說」(當時這些暢銷小說都是賣三毫子一本)的作者如鄭慧、杜寧等全屬上一輩,看他們的作品不免有代溝,而且故事的時空皆十分抽象,像似為了迎合海外 (東南亞) 市場而刻意「去香港化」,到依達出場卻一反以往常規,他筆下的人物不再活在什麼「A埠」,而是很清晰生活在當下的香港,除了即時產生共鳴,小說中描述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比現實中的我們(讀者)還要洋化,更有 Class,令我們十分嚮往他塑造的那個世界,角色出入的場所,像半島酒店、碧瑤夜總會、連卡佛、山頂餐廳 …… 即使未去過,統統都是我們知道、聽聞過的地標,讀起來那份親切感、真實感絕對是無可比擬的。
 
 
所以依達在一九六年代推出一連串長中短篇小說,皆風靡了當時年輕一代讀者,聲勢一時無兩,不過這股熱潮很快就褪色,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們辦《號外》雜誌時,依達已轉型寫旅遊專欄,我曾在《號外》發表過一篇懷念依達和他作品的文章,在當時算是懷舊了,如今又再過多了幾十年,相信已更少人認識或再記得依達,想看他的小說也根本沒法找到。在網絡搜索器查依達這個名字,彈出來只得寥寥數則資料不詳的帖子,已說明一切。
 
                                                  1979年5月號外
 
他的作品即使文學性不高,仍絕對有其歷史意義及一定的趣味性,它們不但記錄了一整代香港年輕人的心態、行為、生活方式,更凝住香港一段早已不復返的時空,或許在二十一世紀重讀依達,又有另一番得也說不定。
 
多年前我在舊書攤搜羅了一堆他黃金時期的小說,一直擺放在書架某角落,後來想到與其任由它們發霉,怎不嘗試逐一放上網,讓有心人有渠道再閱讀到,於是幾年前我幾經艱辛聯絡上當時在內地投資家具生產的依達,難得他答應我把他最負盛名的《蒙妮坦日記》以小說名稱作博客名在網上連載,更又獲得董培新先生允許配上當年他為《蒙妮坦日記》繪畫的精美插圖,後來更再接再厲上傳了他的中篇小說集《別哭,湯美》。
 
 
兩本小說復活後,曾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寫着:「年輕時不懂珍惜,身邊寶藏一一消失 …… 當年看不入眼的小說,如今一隻字一隻字的看,萬分回憶上心頭 ……」讀了這段文字,我就知道我的心血的確沒有白費,是應該流傳下去的。
 
 
(註:在搜索器輸人兩本小說的名稱,應該可以找到這兩個博客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