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監製: 好事還是幫倒忙?                                                              2014 6                       星島日報

 
 
 
 
最近在另一媒體寫過劉嘉玲、陳坤主演的港產片《過界》,導演劉韻文的名字我沒聽過,應該是新人吧,難得有施南生和俞琤賞識,竟肯為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出任監製,確實是新人的福分。
 
《過界》團隊:左三、四監製俞琤、施南生,右二導演劉韻文
 
近來香港似乎還有其他星級電影人都義不容辭願意替新進導演權充監製,像落畫也不算很久林愛華編導的《整容日記》監製就是陳可辛,當然林愛華不算是新人,她一直有參與電影編劇工作,也執導過好幾部小品式電影,但始終屬小眾導演,今次的《整容日記》主打內地市場,而且聽說相當賣座,作為監製的陳可辛功不可沒,假如沒有他多年在內地建立的人事網絡幫林愛華開路,在內地拍片又談何容易!
 
左二導演林愛華、右二監製陳可辛
 
又像這部《過界》竟能入選參賽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如果不是施南生和康城一向關係良好儲足積分碌卡,也未必能成事。去外國參展令我想到:同一部電影,本地觀眾和外國觀眾看,感受很多時都大有差異,例如陳坤在《過界》演一個居住在深圳每天要來香港返工的職業司機,像他這樣的港人無疑是有現實基礎,外國觀眾當然照單全收,即使他僱主的住所不可能就在某個火車站旁;過境到香港之後他仍要乘坐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但他只要提早出發就不存在遲到問題,可愛的許鞍華更一廂情願認為他平日應該是住在香港,周末才返深圳。但問題是在電影中陳坤過關前要先送他的女兒去幼稚園,放工回到深圳後又要接她返家,她總不可能在幼稚園留宿到周末吧?那麼那間幼稚園是每天幾點開門、幾點關門的呢?看此片時我總是忍不住替陳坤盤算他每天往返深港兩地的 Logistics,有時看電影的樂趣正是糾纏在這類無聊的枝節上。
 
 
好事還是幫倒忙?
我不是電影圈人,不太清楚現時「監製」、「製片」的職責,似乎製片應該是處理拍片期間每天的大小事項,而監製就近似「總舵手」,負責「大方向」吧,像劉韻文這樣一個新導演就更很可能要靠監製的江湖地位、脈絡引進一些台前幕後精英級人馬組班底,除了護送《過界》入康城「一種關注」單元,除了簽到劉嘉玲和陳坤擔綱演出,攝影和形象指導還居然找到杜可風和張叔平來助陣,相信劉韻文必然是受寵若驚了,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樣的鑽石陣容,對一個新人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有時強勢監製會不會反而幫倒忙?
 
又令我想起最近另一個新導演的作品《一個複雜的故事》,它的監製是影評人兼演藝學院電影系的系主任舒琪,他雖然不算是圈中人,但亦依然運用他的老關係,引進了曾演過他導演的電影的葉德嫻客串,先前在《桃姐》她或許給許鞍華「撳住」,難得有一次演出不算過火,但今次新人導演周冠威又怎可能駕馭到她,於是即使短短幾場戲,葉德嫻又再一次在每個鏡頭、每個表情、每個眼神都不忘提醒觀眾:「看我演得多好,多「自然」!」新人有好材料在手很多時反而更無奈。
 
 
舒琪另一老友岑建勳大概亦是二話不說就帶同劉天蘭等人空降仗義客串,他甚至可能還帶同成 Team 人來到台前幕後撐場,當然我完全相信葉、岑等人的熱心及他們提攜新人的一番好意,但這樣真的好嗎?如果導演本身和葉、岑有交情那又是另一回事,但如今似乎是經由過分熱心的監製從中穿針引,而且這是否就是導演本人的意願,抑或只是盛情難卻?
 
又或者像《過界》能請到杜可風、張叔平助陣,相信要合施南生、俞琤二人的牙力及與他們多年的交情了,劉韻文得到如此「協力」,除了覺得好彩,心存感激之外,會感到舒服自然嗎?私底下她會否寧願找不怎出名,但她熟悉而背景又與她相近的幕後人員合作?這些新導演拍他們的處女作時,如果監製多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不懼怕用合乎一部低成本電影的 Scale,導演不是被牽著鼻子走,我相信肯定會拍得更稱心,更有真正屬於「自己作品」的自豪感。
 
自己成了精英
反觀另一部新進導演作品《狂舞派》,投資者也算是電影人,是搞電影發行的曾麗芬,但她有信心不作大,沒有找星級監製護航,也沒有幫導演張羅具名氣的幕後班底來壯聲勢,由得製作團隊自行睇食飯,但出來的效果竟然是那麼的活力澎湃,充滿生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正是黃修平身邊沒有甚麼夢幻組合的壓力,無所顧忌,反而更加得心應手,而那邊廂劉韻文可能還要不時被俞琤捉住開會、提點,《過界》出來那種縛手縛腳的風格或許正是導演一次不自覺的心理反射。
 
 
話又要說回來,這幾部電影好像都申請到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在這方面星級監製可能真的幫到很多,有他們助陣對成功批核或許會起到關鍵作用,問題是,讓它「小」,不去煲大也需要勇氣和信任的。
 
這篇文有些方面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偏差,但怎都好,當年法國新潮派(後來被改稱新浪潮)多位新導演在短時間內推出一連串技驚四座的經典作品,他們幕前幕後也沒有什麼已上了位的「精英」,結果是他們自己成了精英,不要說導演了,像攝影師 Raoul CoutardHenri Decae 等也是隨著法國新浪潮而舉世知名的。
 
            法國新浪潮的靈魂人物:導演高達和攝影師 Raoul Coutard                                                             攝影師 Henri Decae 和導演杜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