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 & Proud 專輯70年代:從家變 / 錢瑪莉找線索
(雜誌原名 70年代: Don't Ask, Don't Tell)                                                          2013 2                   
 
 
 
七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大眾傳媒曾經一次很公然赤裸及用較長時間、篇幅觸及男同性戀,那是當年無綫翡翠劇場長達八十集的電視劇《家變》,劇中一個主要人物,女主角鄧碧雲的幼子,編劇陳韻文把他塑造為同性戀者。雖則「同性戀」三個字在這部有如史詩般的劇集裏面從沒有提過 (“gay”大概還要等多二十年才開始在香港演變成日常詞彙),然而這個「華仔」(洛華,由任達華飾演),他和他從小「青梅竹馬」的好友施政(由駱應鈞演)的關係已遠不止呼之欲出,甚至還加插一個較低下層的「拆白黨」之流色誘他,畫公仔到此絕對是擺明畫出腸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最感興趣亦最想重組的倒是當時香港社會對洛華/施政是如何反應?在劇中他們的媽媽 —— 鄧碧雲和她的「手帕交」李香琴早已知道她們兒子的性傾向嗎?她們是怎樣處理和接受這個事實?還有洛華的父親,兩個家姐以及同父異母的姊姊汪明荃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兒子、弟弟?
 
 
在我模糊的記憶中,他們全部都似乎約畧知道這對好友的友好程度有異於常人,其實只要再往前想多些少,就豁然明白他們的關係是有著性愛的成份,但大家也就僅止於此,不敢行多那一小步,各自避重就輕,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一講到這個小兒子,只笑說他「貪玩」、「唔定性」、「無厘正經」之類帶過就算。
 
 
最近我見到陳韻文*,求證她對她筆下這些人物的反應的看法,她說以她所知那個年代很多有頭有面家族的長輩,對同性戀的子女,大都迴避現實,不講出來大家就當冇事發生,正好是一個 don't ask, don't tell 的年代。
 
 
我同一時期在《號外》連載《穿 Kenzo 的女人》,共寫了超過二十多萬字,也從未提過「男同性戀」,但我絕對有貪玩,注入了一些同性戀的暗筆。書中與錢瑪莉有感情線的男角,好幾個較次要的,像56吋美國土生華人 Richie,另一個美籍華僑 Roy Lee,在 Forever30 那一輯出現的跨國建築師 Ken Wong,住在美孚新邨有個妹妹在中大唸書的 Eric 等等,看怕應該全都是不折不扣的異性戀者,那就撇開不談了,剩下的,鄭祖蔭是怎樣一個人,這個謎始終沒有解開,而我寫這連載時抱著的宗旨是,既然以錢瑪莉為第一身主觀展開故事,對於圍繞她身邊的人物,錢瑪莉她知道幾多就正是作者所知道的,作者不應比錢瑪莉知道得更多,如果錢瑪莉到最終都搞不清楚鄭祖蔭的葫蘆賣什麽藥,請不要問我,我也是不知道的。
 
 
但書中其餘兩個重要的男角 Andy Simon 就不同,錢瑪莉肯定在 day one 已意識到 Simon 是同性戀,而她一度差不多去到談婚論嫁階段的男友 Andy Simon 的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們共同擁有一艘遊艇,在 Andy 與錢瑪莉交往之前又經常結伴去外地遊玩,他們兩人很有可能曾經有過同性戀關係,又或者他們的確只是好友,而 Simon 試過帶對同性戀有點好奇的 Andy 去泰國等地「見識」也不足為奇,但中間不知出了什麽問題,結果 Andy 還是乖乖地返回異性戀行列找到錢瑪莉來拍拖。
 
所有這些錢瑪莉應該是約略猜測到和知道的,但她可沒有擔心什麽,更沒有感到有任何「威脅」,這會不會是因為她和 Andy 的性生活已令她有足夠的自信,清楚自己可以駕馭這個人,完全驚都末驚過?況且難道 Andy 百份之百是個異性戀者就等於威脅得以解除了嗎?中環有那麼多具條件的適婚女性,市場競爭肯定比同性戀更激烈啊!
 
至於 Simon,錢瑪莉第一次在鄉村俱樂部那個聖誕宴會遇到他和 Andy,至少在潛意識已摸清他的性取向,也正正可以解釋到爲什麽她一開始已認定 Andy 而非 Simon 為目標。但過了一個月當她終於忍不住要主動打電話約出來午膳的為什麼是 Simon?原因很簡單,當時她仍未有足夠自信過份直接,只好借 Simon 過橋,目的是製造機會希望可以接觸到她心中的真命天子 Andy 罷了。
 
                          我手頭上錢瑪莉初登場那期的號外封面已霉爛至此
 
另一方面,錢瑪莉的三個好友,JanMartha Mimi 看來亦一早估到 Simon 的性取向有「問題」,我說「估到」是因為她們從來沒有主動去求證,一直都很 discreet,和《家變》洛華家人一樣,「唔想知咁多」,她們從不八卦他的同性戀生活,沒去追問他有沒有男友之類,挺多有時開玩笑,取笑他去東南亞「滾」,稍為過火一次是她們四個相聚八到去狄波拉的女人味之際,Simon 突然殺到,潑辣的 Jan 望見 Simon 忍不住彈出句:Speaking of 女人味 ……」!也就到此為止。在那個較隱敝的年代,難得她們有著一份「厚道」,不強人所難逼 Simon「現形」,而是同樣本著 don't ask, don't tell 的原則接受這位疑似同性戀者為她們身邊的好友。
 
書中還有一個次要角色,那個在錢瑪莉公司當 messenger,屬於低下階層的阿清,他或許不完全是同性戀者,但基於某種機緣巧合闖入這個圈子,而他更懂得充份利用自己的賣點,在這個圈中找機會向上爬,結果求仁得仁,他得到的不止一隻 Dunhill 火機,更成功越洋去美國,後來更以勝利者姿態回歸,以為從此可以與錢瑪莉諸人平起平坐,相信社會上一直都有這類人,但我寫到 Andy 一度收留他住在「工人房」可能在執筆時真的 got carried away 了,現在翻看確是感到有點過火位,我不覺得 Andy 會這樣做,就算有也不會公然讓錢瑪莉知道,而錢瑪莉即使以前從未驚過,事情發展至此,也不可能不眼眉挑了。
 
當然《穿 Kenzo 的女人》只是虛構故事,書中情節未必是當時香港同性戀的實際情況,但總不至於與現實脫離太遠吧,至少是我在當年社會的環境氣氛下的個人良好意願:我是希望同性戀者無需經過「出櫃」手續,身邊的朋友在 no question asked 的情況下,不當成什麽一回事,把他看是一個普通人般接受他,然後地球繼續轉,life goes on
 
而當年的現實是:《家變》在熱播時每晚有好幾百萬家庭觀眾,劇中對洛華的同性生活方式也頗多著墨,但很奇怪我不記得社會有過什麽迴響,更沒有像現時的明光社之類的組織大吵大嚷,一般觀眾竟完全當冇事發生一樣!可能在那個年代大部份的香港人對同性戀都沒有什麽認識,等同火星上的微生物那般無相關,又怎會花時間去理會、爭議?《家變》裏的同性戀,觀眾只當是「劇情」而非現實。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不似現時至時尚的夜店主場大都是外國留學回來的富二代或藝人子女,在七十年代最潮最 "in" 的蒲點可是同性戀者最愛流連的一些 Disco,從最初很隱蔽的 Cage Vamp,到後來大規模的 DDDisco Disco),全都是同性戀主導,不甘落伍的異性戀男女別無他法,唯有移磡就船過擋去「掹車邊」,從這個角度看,或許可以看成是當年同性戀者一次精神上的勝利,然而這個「勝利」確是小得微不足道,畢竟有身份,有自信,有資格上這些至潮 Disco 的同性戀者只是族中一個小數目,一般的沉默的大多數都仍要繼續隱姓埋名的。
 
 
 
* 真的很奇妙,做夢也想不到,同一天內在兩不同的場合竟先後重會多年沒見面的繆騫人和陳韻文,更神奇是兩人都別來無恙,就像上次見面才是不久之前的事。繆騫人不施脂粉穿上現時最時興的女裝男款皮鞋,還是縛鞋帶那款,真的十分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