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9                                                                           2013 6                             
 
 
 
很感謝最近上演《和媽媽中國漫遊》的糊塗戲班發來 whatsapp  邀請觀賞此劇,它寫道:
 
…… 真人真事改編,一個七十四歲的兒子,用自己的三輪車,載著九十九歲的媽媽,由中國最東北的黑龍江去海南島、西藏 …… 歷時 900 日的經過 …… 帶出孝感動天的故事 ……
 
不知為甚麼讀到這段文字:七十四歲,九十九歲,三輪車,黑龍江,海南島 …… 還有孝感動天,確是一字一驚心,加上海報重點突顯兩個無牙的公公婆婆咧咀儍笑,更令我聯想到小時候左派文藝晚會通常都會表演的「啞子背瘋」場面。
 
                                                                     啞子背瘋                                                                                                    馮寶寶也表演過啞子背瘋
 
這樣的宣傳會否幫倒忙,反過來變成趕客?起碼已趕了我一個。老天,我已夠老了,怎還有興趣去看七十四歲加九十九歲,還要「孝感動天」,帶我們回到馮寶寶(作為童星)那年代的訓誨!
 
糊塗戲班是本地一個具水準的戲劇團體,先前的《靚太作死》系列、《笑之大學》、《愛妻家》等皆成績突出,今次他們揀演此劇必然有其原因,劇本相信會很感人,令他們有著要與香港觀眾分享的使命,但無論有甚麼絕佳材料在手也必然要好好制定具效果的宣傳策略,才能保住票房。當然我的個人口味絕不能作準,像那兩部用支槍指住我都不會去看的翻譯劇《相約星期二》和《金池塘》,皆以「老」及更恐怖的「老人智慧」作賣點,聽說都賣座鼎盛,但願今次 74+99也如此。
 
 
上次看《愛妻家》謝幕時,見到它們劇團的主腦陳文剛倦到像差不多要「冧」的殘樣,就可以想像背負一個劇團壓力之大,而壓力很大部份相信是來自票房收入。但在我看來「票房」也有其「正面」作用,一旦有著票房壓力,創作時總會有所顧忌,不敢任意為所欲為。我當然尊重創作自由的空間,但現實中實在有太多不夠斤兩或力有不逮的創作人,如果沒有票房把關,由得他們恣意發揮「創意」,很多時會出現慘不忍睹的後果。
 
                                                                                                    《愛妻家》劇照 - 魏綺珊與陳文剛
 
其中一例是前些日子,致群劇社四十周年紀念的演出《七位導演眼中的 40》,給了七位嘉賓導演一次無視票房的機會,結果除了黃智龍和潘惠森保持一貫水準,沒加沒減之外,其餘大部份的所謂創意都只能搖頭說是貽笑大方,即使不至於  infantile,也確是 sophomoric
 
唯一例外是張秉權負責的《夢兮》,它是七個短劇中最短,最簡單,最沒有花巧的一節:三個看似是劇場工作人員,自得其樂地邊做後台搬抬工作邊哼粵曲;熱愛戲劇真的無分階級貴賤,名利亦如糞土,不需多講已表現出一種悠然豁達的人生觀。
 
 
對自己的功力、修為少一份信心,對戲劇少一份誠意也決不敢用上如此直接,不作修飾的形式就拿出來與其他六位導演的創作並列!觀劇有時看到這般感人的作品,哪怕只是十多分鐘,一切的舟車勞動也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