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 Sensibities 2012 年 2 月 號 外
黄韻詩《山水有相逢》
竟然有機會與黃韻詩吃晚飯!
世事有時確是很巧合,最近看了邵美君的獨腳《愛是雪》,聯想到黃韻詩,兩篇有關《愛是雪》的文章都重提到她,想不到馬上就見到真身。
或許要向多年來一直沒有遺忘只此一家的黃韻詩的粉絲們交待一下,她真的別來無恙,比起上次差不多已是好多好多年前(多到我也不好意思講)見她時,除了無可避免蒼老了些外,居然沒走樣,在街上碰到也會馬上一眼認出來,原來延遲衰老黃韻詩也有著她的秘方。
席間她言談尖銳風趣依然不在話下,在座其中一個朋友,四十多歲吧(但在我眼中是後輩了),見到黃韻詩也是雀躍萬分,不斷憶述在七八十年代唸書時在電視看到她演出的劇集那些經典場面,從繪炙人口的《山水有相逢》、《執到寶》到較冷門的《諸事釘》,當中不少情節、對白、表情他都如數家珍,可能黃韻詩對於這類超級粉絲早已見怪不怪,但坐我這個朋友旁邊的梁朝偉媽媽可嚇了一大跳;這個人的記憶怎會好此好!忍不住問他當年究竟有沒有時間做功課,抑或就是整天看電視,特別是看黃韻詩!
Andy Warhol 為 Judy Garland 做像
我沒有說出口,其實他數的那些如寶藏似的片段,基本上我也通通記得,在某程度上亦是我至珍貴的精神食糧,或嗎啡(是那一樣?老套講句,就要視乎觀點與角度)。原來確是有 gay sensibilities 這回事,同性戀者總是有著某種同通的感性,對某類美藝/美學會特別通電,產生強烈的感受。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歐美的同性戀圈中為什麼四十年代的荷里活女星 Judy Garland 一直以來都有著像品牌代言人的身份?至於在香港,或一些廣東話通行的地區如星馬一帶,黃韻詩肯定曾經一度在同性戀圈中脫穎而出,受到天后式的擁戴,假如你碰上一個喜歡黃韻詩的男士,即使不是百份之百,也極大可能他必然是 gay,我亦絕少聽過有女性特別喜歡黃韻詩,至於直男,「喜歡黃韻詩」基本上是不可能,不成立,不存在的!
我剛才說黃韻詩「曾經一度」,原因是我真的不大清楚現時年輕的八十後九十後的同性戀者,他們的 gay sensibilities 又是怎樣?他們當中會有多少人欣賞黃韻詩?那麼誰是他們這些人的 icons 呢?最重要的是,他們從他們的 icons 中能得到當年我們看黃韻詩時所帶來的快感嗎?又或者現時已趨向一體化,「攣」與「直」的口味已無大分別?
百老匯音樂劇眾 divas
照計,受到同性戀圈子擁戴的那些傳統也應該有著隱蔽式甚至光明正大的延續及接棒,在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以及音樂劇的女主角,那群所謂“Divas”,對同性戀者來說絕對是宗教,現時炙手可熱的電視劇《Glee》,背景是平凡不過的美國中部一間中學,但劇中那個合唱團選唱的歌曲不少竟都是來自百老匯音樂劇,暗渡陳倉地音樂劇固然是同性戀品味的樂土,但亦同的是美國的國粹,除了 gay,在主流文化始終佔有重要一席位。
那麼香港呢?我們有著這樣的國粹嗎?我馬上想到「任白」,她們兩人也確屬異數,夾手夾腳覆天蓋地一網打盡男女同性戀,任劍輝的戲迷當然不限於女同性戀者,但當中的比重肯定不輕,而白雪仙,在與她同期的眾花旦,像芳艷芬、余麗珍、羅艷卿、鄧碧雲、吳君麗 …… 中脫穎而出,特別受到男同性戀者的追捧,會不會是她的「潮」氣、「嗲」、她那些誇張的「鴉鴉」聲,還有她敢愛敢恨,很多時主動情挑男主角,皆巧合地較接近男同性戀的心態和身份認同?
而在時代曲的領域,作為 gay icon 白光肯定是有著殿堂級的地位,她的聲線不算出眾,但卻爆發出一股原始,不加掩飾的慾望,她走紅的那個四十年代上海,一般的女歌手都是以歌聲溫柔嬌美作為賣點,而白光竟然敢於逆流而上,大聲吶喊《如果沒有你》,或幽怨地挑逗《我等著你回來》…加上她妖姬式的造型,也是另一種同性戀者的身份認同,更是族中的「先祖回憶」。
白 光
葛蘭在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但她一直沒有被遺忘,絕對是歸功於大規模的同性戀支援,我記得在九十年代百代唱片公司剛重新發行葛蘭的 CD 的時候,有一個日本人來香港,他半開玩笑和我說:「怎麼你們香港每個 gay 的家中都有這個女人的 CD!?」如果用我粗淺、沒有科學根據的分析:很多時當同性戀者暗戀著身邊某人(同學或同事) 時,手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籌碼,成功機會差不多近乎零,而剛好葛蘭替自己打造一片天地,從來不是靠先天的美麗或性感,主要靠自己的意志、主動、拚搏、永不言棄去表現,突出自己,像在電影《星星月亮太陽》,她夾在尤敏的「清」和葉楓的「艷」之間,確是不上不下,簡直等同絕症,但她在勞軍一場扮男扮女載歌載舞,最終又來多個修女造型,總能替自己挽回不少光採,更令觀眾無法不留下印象,我相信同性戀者很能深切感受到她那份努力替自己創造條件來讓他人認同的精神。
《野玫瑰之戀》中的葛蘭
在互聯網已攻陷我們日常生活的年代,有了像 Youtube 這類的平台,其實無論多冷門多隱蔽的資訊,我們一按扭幾乎都可以找到,當然其中包括了無數熱心人士擺上舊時不少珍貴的電影電視歌曲片段/精華,比起以前「百冇」年代,現今確是有如登了天堂,照計無論閣下有何種品味,何種僻好,都不再會感到孤單,均可在網上找到同路人,各就各位,各自歸隊,很多同性戀者的特殊偏好也不例外,像黃韻詩的片段網上也為數不少,點擊率也不弱,但是什麼人在點擊呢?他們是位於什麼的年齡層?我們是一廂情願在以為八十後九十後的同性戀者會有興趣去「發現」、「發掘」黃韻詩這個寶藏嗎?又或者即使他們接觸到也只不過覺得不外如是?在 gay 的口味,也無可避免地存在代溝?
《星星月亮太陽》最後一場戲
好奇心促使我向一位三十多歲的傳媒工作者查問,他那一輩和他的後輩們,現時喜歡些什麼?有什麼受到他們熱捧的 gay icons?
他 whats app 了一份名單 ……
…… 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