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的建築 – A Layman's Impressions           2011 3 月        號 外
 
 
                                   中文大學 / 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大樓
 
每天從家中外出(我已過了返工的階段)一定經過立於衛理道那幢「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馬錦燦紀念大樓」﹐發覺世界上有些東西還是不能習慣成自然的。我每次見到這座大樓都覺得礙眼﹐驚訝是什麼人會設計出如此難看的建築物!你不能說它「老套」﹐但它的建築師有本事把所有可以仿效到的「現代元素」通通搬來套用在這座小小大樓的每一角落﹐弄出這個如此混亂的外型﹐我確是嘆為觀止!
 
 
香港﹐作為一個商業掛帥的城市﹐它的建築物在比例上商業大樓的外型設計確是較似樣﹐特別在中環﹐有著匯豐、中銀、花旗等幾座「地標」鎮壓著﹐絕對有星級的光芒。最近剛好有本雜誌找來郭志怡和我做了個訪問﹐話題集中在中環的「太子大廈」﹐我才猛然醒起它已屹立在中環差不多有四十多五十年了﹐但它簡約不花巧的線條﹐給人感覺是那麼大方得體的比例令到它永不過時﹐沒有給它附近較近落成、更具霸氣的那群新力軍比下去。
 
 
但香港的命脈 ——「地產」的另一大貨源——住宅樓宇﹐在設計上可真乏善足陳了﹐即使那些「天價」﹐呎價屢創新高的「豪宅」﹐外型都十分公式化﹐像是「倒模」般一幢一幢的複製出來﹐所有的創意似乎都是投進去大廈的命名上──我住在「豪門」!
 
多年前在新加坡我發覺當地的住宅樓宇看來比香港更具特色﹐雖然沒機會進入去參觀﹐卻能給到我很大的想像空間。近年在國內﹐很多城市的住宅樓宇裡面是什麼模樣我也是不知道﹐但在外型上﹐撇開家家戶戶用露台曬衣服不談﹐很多時都帶給我不少驚喜﹐有些甚至接近是一個建築 statement
 
我曾就我這個觀察問過香港著名的建築師馮永基﹐我們的城既然發展得遠較國內的成熟﹐我們自譽為如此的國際曝光﹐而在住房一環怎會這樣千篇一律﹐我們似乎沒有從七八十年代的「西班牙」式洋房吸取到教訓﹐現時看到那些「長實」feel﹐「新地」feel﹐我只能乾笑﹐感到無奈。馮永基對此提問的回應頗有角度﹐他說國內有些大地產商本身很有學識修養﹐較能接受及容許「創意」﹐而另一方面國內又有著一大批可以說是「農民」出身﹐忽然富貴的地產商﹐他們對建築、設計一竅不通﹐反而更能放手給予建築師創作自主﹐於是就機緣巧合地打造出不少極富特色﹐不一般的建築﹐但隨著這群地產商漸漸「識野」﹐懂得「計數」﹐「計位」﹐開始和香港的地產大哥們看齊﹐這千載難逢的契機就會一瞬即逝了﹐或許我們真的有倖地正站在中國近代建築史很微妙的一點﹐真要好好珍惜。
 
                      你怎看靠近頂部那 mini mock 希臘神殿!?
 
比起商用或住宅樓宇﹐近年香港的公共/政府大型建築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更令人汗顏﹐反而在殖民地時代還是有著不少經典作品﹐像大會堂、立法局大樓、以至某些政府合署﹐經過幾十年﹐甚至過百年﹐依然大方得體﹐毫不失禮。
 
其實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公共建築﹐可以反映到那個政府或它的領導人的素質、修養、視野 …… 不過在資本主義金錢掛帥的當代﹐大部份城市的「地標」主要還是商業辦公大樓﹐或大機構的總部﹐最明顯在紐約﹐印象最深刻那些都屬於商業性質﹐在歐洲反而會見到很多氣勢不凡的大型公共建築﹐像維也納市內一座又一座十九世紀富「巴洛克」風格的政府大樓﹐絕對可以感受到當年奧地利大帝國的顯赫氣派和聲威﹐irony 是現今的奧地利已不需要如此具規模的設施﹐這些美侖美奐的建築變得大材小用了。
 
                                                                                                       巴黎的 La Defense
 
巴黎更是地標林立﹐近年那個與凱旋門遙遙相對的所謂「新凱旋門」(La Defense)﹐或者由貝聿銘操刀﹐局部翻新過的羅浮宮﹐都是話題之作﹐遊客必到之點﹐再看我們香港﹐以為出了個有如政府機關模樣的文化中心和隣旁的美術博物館﹐其美感之劣質程度已無可能給比下去﹐殊不知我們有本事再泡製一個中央圖書館﹐如果前文提到的那幢社區書院複製了所有的「現代」元素﹐圖書館則更犀利﹐可以古今中外所有建築風格通通照單全收﹐簡直是怪四不像﹐如今西九方案更奇特﹐政府竟把三個設計都買下來﹐聽說要取三者之「精髓」混而為一!
 
                                                               Norman Foster 的西九設計,將來落成後會是這樣嗎?
 
我真不敢想像最終會變成什麼一隻龐然怪物﹐確叫人驚心﹐為求不要鑊﹐我們的領導人居然可以小心翼翼﹐明哲保身至此﹐令我不我不佩服當年法國總統 Mitterrand 的膽識、眼光和承擔的勇氣;不顧國內羣情洶湧的反對聲音﹐力排眾議全力支持貝聿銘在羅浮宮外豎立玻璃金字塔那爭議性的設計﹐結果証明他並沒有下錯注﹐羅浮宮的 facelift 早已是公認的傳世傑作。
 
 
我們的領導人可真沒有如此的胸襟和涵養﹐加上一大批要爭取選票的議員在旁指指點點﹐做什麼都說是浪費公帑﹐我們能拿出些什麼可以唔失禮人唔失禮自己的貨色出來?有時錢是要花的﹐一座國際級的建築物是一個城市的驕傲﹐亦會為它的市民帶來自信和歸屬感﹐且看那個新政府總部又會是什麼的一番樣貌。
 
                                                                                                     鑽石山火葬場
 
不過馮永基又提醒﹐其實政府也不是沒有打造過優質的大樓﹐很多不為人意較小規模的工程﹐在沒有議員和民間反對聲音下﹐反而悄悄地建立過不少極具特色的建築﹐我聽後也覺得他這番話也不是無理據﹐在我印象中鑽石山的火葬場/骨灰場就設計得十分簡約、精緻﹐看落比所有的殯儀館都要使人舒服﹐安然﹐還有九龍灣靠近舊機場一座我也不知是作什麼用途的政府大廈也極具現代感﹐線條乾淨俐落﹐是優良設計﹐在觀塘偉業街離九龍灣警署/消防局不遠一座灰色圓型的設計 ……
 
但如果不是要「靜俏俏」才造到出來﹐那就更理想了。
 
                                                                           鑽石山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