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德哥爾摩演唱時代曲﹖         2010 3            明報世紀版
 
 
 
 
今年藝術節我一位好友請我看了三場音樂節目﹐分別是《向Nina Simone 致敬》、阿根廷探戈音樂的《Cafe' de Los Maestros》及類似  fusion 西班牙的《Ojos de Brujo》﹐我在此不打算寫什麼觀後感﹐我反而有興趣去了解我朋友為什麼會挑選這三場演出﹖他也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但我估計他和我一樣﹐家中都沒有收藏 Nina Simone 半隻  CD﹐對於另外兩個項目﹐相信在未參閱節目表之前根本聽也未聽過;正如以往多年的藝術節﹐我也是「不知為什麼」就買票看了葡萄牙唱Fado Misia﹐唱 Kurt Weill Ute Lemper﹐還有墨西哥的 Lila Downs、法國的 Jane Birkin ……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決定看一場表演﹐也是受了精心的市場推廣﹐聰明的包裝﹐或節目表上生動的推介的影響﹐就不問因由的去捧場了﹐有時我們真得有所得着﹐有時也確是有被騙的感覺﹐但怎麼說﹐底線是我們都不太介意騰出生命中兩三小時來賭一賭﹐而很多其他觀眾都有﹖近似的心態﹐所以不少這些我們從未聽過、從未看過的表演單位都賣個滿堂紅。
 
 
 
 
然後我想﹐如果我們可以貿貿然買票看些末知的演出﹐而那麼在歐洲、南美某些地方的觀眾又會不會抱着同樣的心態買票上他們的大劇院看一場唱上海三四十年代時代曲的音樂會﹖
 
年前一次潘迪華請我和幾個朋友到她家中吃飯﹐我就借機向她提出了我這個構想;只要包裝得宜﹐我們確實可以帶同我們的時代曲﹐參加世界各地的藝術節﹐在正統的音樂廳演出﹐而且我肯定必然會有不少慕名而來的觀眾。
 
我覺得比之葡萄牙的 Fado、法國的 Chanson﹐巴西的 Bossa Nova﹐阿根廷的探戈 ... 我們的時代曲也是很獨特的音樂流派﹐糅合了中國的民間小調﹐西方二三十年的爵士流行曲及舞蹈節奏﹐其中不少作品也經得起時間考驗﹐至少對我來說至今依然悅耳動聽﹐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可會覺得像〈夢中人〉、〈秋的懷念〉、〈珉江夜曲〉、〈如果沒有你〉、〈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永遠的微笑〉、〈人隔萬重山〉、〈明月千里寄相思〉、〈花樣年華〉、〈瘋狂世界〉……這些歌曲動聽嗎﹖我能不能大膽假設 —— 會﹐呢﹖
 
 
 
打出「三四十年代舊上海」這旗幟﹐我相信依然是具莫大的吸引力﹐這老本到今時今日﹐放眼四海仍食之不盡﹐如果組織到一隊具水準的 Big Band、找來出色的樂曲編排(陳永良﹐你在那裏﹖)﹐加上一個有個人魅力的歌手﹐我相信在斯德哥爾摩、在墨西哥城、在伊斯坦堡的國家音樂廳演出﹐一定會有不錯的入座率﹐我不覺得我是在癡人說夢。
 
當然潘迪華絕對有足夠的誠意、意志和實力去推這樣的一個世界性的巡迴演出﹐可惜她始是年紀大了﹐無論在精力上、聲線上已不能負荷這項說實是相當龐大的項目﹐但除了潘迪華﹐還有誰可以勝任呢﹖蔡琴﹖她的聲音無疑是優美﹐但我偏見地硬覺得她稍欠個性﹐衣著造型品味也太「娘」了﹐要知道我們的目標觀眾可不是去賭城看騷的華人啊!
 
那麼還有誰可以﹖在內地組這班底絕對不成問題﹐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有的是﹐但他們可有着海派時代曲的「基因」﹖從解放打後﹐他們聽到「舊社會」靡靡之音的渠道不早已全被堵絕嗎﹖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啟蒙可是鄧麗君啊﹐和三四十年代時曲的傳統似乎不一樣。
如果改在台灣組班﹐他們那邊的音樂人才也確比香港的出色﹐但以台灣現時的政治氣候﹐搞什麼三四十年代舊上海﹐似乎又有點政治不正確。
 
剩下就只有我們香港了﹐香港不一直都一脈相承地、悄悄地保留了「海派時代曲」這個流派嗎﹖由我們香港人去策劃、籌辦這樣的一個音樂會﹐我覺得絕對名正言順﹐但除了潘迪華﹐還有誰會這樣熱心﹖
而且應找誰去演繹這些歌曲呢﹖在外國的紳士淑女﹐品味觀眾面前﹐我們不能失禮﹐的確是要一個見慣場面﹐有presence﹐有大將風範而且具魅力的風采的歌手﹐叫我們往那裏找﹖
 
我只想到一個﹐你們說張艾嘉可以嗎﹖
 
                                                   張艾嘉可以嗎?
 
 
                       潘迪華/黃耀明 - 永遠的微笑 (上海live) (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