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杜魯福 2005年8月 號外
請點擊圖片觀看更多杜魯福資訊
恕我市儈﹐這本《杜魯福逝世 20 週年紀念專集》﹐內容資料如此豐富﹐一百二十八元的售價絕對超值。
此書得以出版﹐並有此成績﹐委實是一次 labour of love﹐它的構想是梁良﹐主編是梁良和陳柏生﹐但整本書的靈魂和核心人物毫無疑問是陸離 —— 這位在本地文化圈無人不知的超級杜魯福癡﹐我相信此書大部份文章和資料的搜集、整理﹐以至編排、校對﹐都是陸離親力親為﹐平時陸離的惰性、交稿的推搪﹐亦是本地文化圈無人不曉﹐但今次有了杜魯福這股最致命的推動力﹐陸離竟然能在限期前 (2005年是法國文化在中國年) 完成這本近乎百科全書的巨作﹐實在令人雀躍不已。
而它出來的成績也沒有令我失望﹐杜魯福在華文世界的文字、資料固然搜羅得相當齊全﹐它分為﹕
其人——不同作者與杜魯福的見面、對話、訪問。
其片——他全部作品的重要資料﹐還有過去幾十年最精彩的杜魯福電影評論。
其文——現存杜魯福自己寫的文章的中譯本。
其書——有關杜魯福的專書。
其迷——收集了中港台杜迷的大小文章。
珍藏——收錄杜魯福的手跡及與陸離的通訊。
不過最令我欣慰的還是從這本書我接觸到極有才華的一批中港新進年輕作者﹐他們無論在文字上、修養上、視野上都叫我眼前一亮﹐然後才驚覺自己已有多少日子成了井底之蛙?也是時候跳出來了。
此外這本專書的附錄也精彩之極﹐簡直有如一個文化萬花筒﹐包羅萬有﹐無所不容﹐像杜魯福電影的配樂﹐和杜魯福合作無間的 G. Delerue 所有的電影配樂原聲唱片 / CD 封套都統統刊登出來。(朱冠來﹐你想像得到嗎﹖當年《祖與占》在法國文化協會放映﹐我和 好友Ruby 為了收藏它的配樂﹐是帶著卡式錄音機進場﹐邊看邊錄的﹐當然很多對白也無可避免一併錄下來﹐然後那盒卡式帶我們就當寶物般珍藏)﹐又如書中展示那些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文物鈎沉﹐帶我們回顧電影協會 (第一映室) 、大學生活電影會、火鳥電影會、衛影會等不同的電影發燒團體﹐萌芽、發育、成長 …… 見證了本地文化歷史的進展﹐除了加添一份傷感情懷﹐也提供了極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看陸離排列出她保存以前第一映室的場刊﹐每一個封面的設計都是那麼的繽紛、精美、考究﹐新一代的影迷會不會看到目瞪口呆﹖會不會恨不得自己可以早生幾代﹐參與當時的電影欣賞活動﹖
不過這本專集對我來說還有兩點不足之處﹐當然這兩點不足其實是相當個人化﹕
其一在文物鈎沉中﹐沒有提到六七十年代位於海運大廈入口大堂二樓的巴西咖啡室 (即現時 Ralph Lauren 舖位旁邊)﹐當年它提供了一個優閒的環境﹐價錢相宜而又美味的咖啡﹐是文藝青年經常流連的地方﹐雖然它像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早已在現實中消失﹐相信連一幅照片也沒有保留下來﹐但總應有一個文字記錄在案吧。
其二﹐芸芸評論杜魯福作品的文章中﹐竟漏了一篇我認為是很重要也很精采的文字﹐就是藍石 (現時新聞界的林志明) 替《號外》寫的〈野孩子的成長〉﹐舒明在他那篇〈追尋杜魯福在華人世界的文字之旅〉也沒有提到這個題目。
1976年底《號外》用小報形式出了四期﹐資金已用盡了﹐於是陳冠中打算出完第五期後就停刊﹐他把心一橫﹐決定在「最後一期」頭版用彩色印﹐並叫我們有什麼想寫的就快寫出來﹐以後可能再沒有機會了﹐在此情況下﹐藍石交來這篇超過五千字的長文﹐並將其獻給陸離和周報(中國學生周報)﹐容我在這裡抽錄此文的開首與結尾﹕
“
上一篇:2005 我的曼克頓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