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塚也帶來啟示﹖ 1998 年 1 月 快 報
去看寶塚歌舞團在香港演出﹐是好奇多於一切。幾年前香港電影節放了一套有關寶塚這個全女班的紀錄片﹐才知道原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少女慕名去投考它的訓練班﹐成功取錄後﹐要接受極其刻苦、紀律嚴明﹐近乎軍事式的歌舞鍛練﹐然後才有機會在舞台上表演﹐而無論它旗下一個藝員有多紅﹐怎麼受歡迎﹐經過幾年演出生涯之後就要退休﹐讓位給新的一輩﹐故此寶塚的成員永遠是年輕貌美一族﹐更重要一點是無論她們是做男角或女角﹐都是那典型的寶塚模式﹐完全沒有個人風格可言﹐換言之﹐任何一個藝員退隱﹐都不會影響到寶塚的完整性半點。
另外一項寶塚特色是它擁躉之多﹐在日本買票看寶塚﹐捧寶塚台柱的差不多清一色是女性﹐而他們追捧程度更接近瘋狂﹐今次來港演出﹐據說也有五千擁躉隨團出發﹐不可謂聲勢不浩大。
如果抱著娛樂的心情去看﹐我相信不會有人感到失望﹐它的歌舞一場緊接一場﹐沒有半秒間斷﹐成員人數眾多﹐單在台上的氣勢已把你嚇倒﹐加上佈景千變萬化﹐服裝鮮艷奪目﹐每五分鐘就叫人眼前一亮﹐不過最令我折服是它演出的上半部﹐全是和式歌舞﹐而我對任何「東方」的音樂及民間藝術可以說是毫無興趣﹐但居然又看到興緻勃勃﹐是甚麼原因﹖這一點我覺得國內很多日漸式微的民間歌舞團好應該反省和學習﹐寶塚選用的音樂雖然都是傳統的日本民謠、小調﹐但很多時都用上了現代樂器﹐及接近流行樂的編曲﹐或配以西方舞蹈的節奏﹐令人耳目一新﹐上半場壓軸那隻舞﹐用日本著名的「櫻花」配樂﹐但它就作了個變奏﹐採用了「法蘭明高」節拍﹐從結他獨奏開始,漸進式一路加上其他樂器﹐造成一首氣勢磅礡的舞曲。
譬如我們的「青春小鳥」﹐如果肯花心思去重新編排﹐我想肯定會有極出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