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haus 霸權,求人民建築 —— 宋悲琹            1987 6           
 
 
                                                                                              Bond Centre 現已改名為 Lippo Centre
 
有誰留意正在興建中的「奔達中心」(Bond Centre)?
 
它黑壓壓的 twin block,令我聯想到日本的超合金怪獸的機械人,正揮動雙臂迎面劈來。
 
What a nightmare
 
假如它在香港建築史上佔一席位的話,它存在的意義在於在港海周圍多了一幢沒有生命的銅牆鐵壁,與四週的玻璃幕牆大廈「相互輝映」,點綴維多利亞港上暴發的景觀。我們會珍惜這批「與天公試比高」的建築群嗎?除了在視覺上給我們一點點優越感,以及提供了數十萬呎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朝九晚五的辦公「方便」外。
 
誰叫我們這班 city dwellers 願意整天在它的空調寫字間營營役役,勞其筋骨!
 
 
難為這新建大廈的招租廣告 graphic,是以接近 90° 角度仰視拍攝出來的。
 
它可能成為「壯觀」的建築,但不能成為「完美」的建築。它是滿足那些貪得無厭的地產商的虛形結晶,某些人心目中的「威水大廈」。它曾滿足過你嗎?你會心甘情願在內日夜留戀嗎?
 
1958 年落成,由 Philip Johnson 及 Mies van der Rohe 設計位於紐約曼哈頓
的 Seagram Building,是世上第一幢玻璃幕牆大廈
 
它的典型 glass box 設計使起居在其間的人淪為沒性格、沒生氣、整天勞勞碌碌的「社會人」。這些所謂 International Style ( Philip Johnson ) 的建築除了視覺上 pleasing 外,沒有提供比實用層次更高的價值。Bauhaus 在應用設計範疇給我們的啟示,以建築方面開的玩笑最大,商業樓宇還可,但難以忍受的是這些四方框框幾何樓宇卻以萬計遍佈在香港、九龍、新界各大徙置區、居屋、公共、私人屋郵、商場。
 
                                    蝴蝶邨                                                                     隆亨邨                                                                             坪石邨
 
* 你能夠告訴我屯門蝴蝶邨/沙田隆亨邨/坪石邨的外觀主要分
別嗎?
* 你房的窗戶能享受幾多陽光、空氣?
* 你能擁有除四壁以外的空間嗎?例如花園、陽台?(如沒有的話,不要怪你的生活充滿壓迫感,這不是你的錯,是建築師的錯)
* 你能夠不靠門牌號碼辨別出你家門口的模樣嗎?
* 你曾經試過在清醒狀態摸錯門口嗎?
* 你會愛惜你屋邨內的走廊、兒童遊戲場、電梯口、垃圾房、街市、後梯嗎?
* 你對你的鄰居/社區,有認同感/參與感嗎?
* 你能夠唸出超過一半左鄰右里的姓名、年齡、職業嗎?
 
別以為你住在太古城/置富花園/黃埔花園/美孚新邨就可以置身其外,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美孚新邨                                                                      置富花園                                                                          太古城
 
可憐的中層階級,可憐的 yuppies !
 
可憐的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工務局/建築師/設計師們,你們難辭其咎。
 
我們這批打算久留在香港的人是否需要重新計量我們對「住」的概念?
 
公共房屋 —— 居者「建」其屋
* Good house serve the people
* Good architecture are not only for the rich —— 明珠台「世界建築藝
術」這是我從一輯關於 public housing retrieve 得到的消息。
長久以來大部份屬優秀建築祇被少數富裕人士享用,孩童心目中的花園樹林/優雅小路/陽台飛鳥祇不過是幼稚園課本內的空中樓閣。           現實生活你我的房子/住所是這樣的:
* 輪候十年八載後,某天幸運地被抽中,得以居於某處離工作地方一小時交通路程的屋邨單位,住那一個單位都沒有大分別的長方形「空   間」;現代化基本設備「五臟俱全」。
* 排隊買來(連示範單位都沒有的)私人樓宇,或經經紀「食價」加了數千元介紹費的火柴盒式建築。
* 肩負了數十萬元銀行債項而得來的「溫暖」/「舒適」居室,你在它落成之前有那些消費/生活要求?還不是你的房屋委員會/地產建築商/設計師閉門想像的「生活之所」。銀貨兩訖後你得到的消費者滿足感有幾何?
 
你我居住的都是整個社會結構決定的號碼/數字,沒經資詢/計量底下,無目的拋進的 public shelter !
 
It's a matter of approach !
 
樓宇在動工前需要諮詢用家的要求。
 
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像「消費者樓宇設計協會」的私人組織,提供不同的設計以供參考。
* 不要有萬國旗
* 不要黑暗的走廊,窄梯
* 不要沒人監管的電梯
* 不要垃圾亂飛的垃圾房
* 不要不屬於任何人的空地,遊樂場
 
* * * * * * * * * *
 
我們身處的住所、辦公室、商場、戲院、廣場(?)、公園、學校不祇是提供工作、睡眠、遊樂的地方,它還要能幫助我們提供信念和理想,提供具有這時代於心無愧的 heritage
 
我們要 revolutionize 這個還值得留戀的城邦的觀念,給它多一點尊嚴,多一點理想,多一點人的價值。像東京一樣,我們不是在港海西部部署著龐大的工程,準備進入廿一世紀嗎?我們此時此地位在市區的公民不也可以一同起步,為我們我們的下代設計一些反映我們作為主體的 dwelling , townscape 和城市景觀。

 

                                                               時至今日的西九
 
問題是誰去 realize 這些信念。
 
答案是你和我。
 
當整個社會有一個為爭取 better living consensus 時候,我想像不到有什麼力量能夠改變這方向。當有輿論/集體壓力,大眾價值觀念監管的時候,政府/工務局/地產商/建築師能一意孤行,為我們設計一些不願意住的房屋嗎?
 
別忘記,輪候公屋並非要求政府恩恤四、五百呎的居住空間。這是你我的天然權利。要求生活質素上昇從來不會是罪過。